陈代荣,与地雷搏斗20年
2007年10月16日 《环球人物》 作者:孙自彬
受到联合国嘉奖的陈代荣,与死神接触2100多次,为世界许多国家“扫清”了战场
“杀——”“杀——”……
初秋的阳光,透过红豆杉繁茂的枝叶,斑驳地洒下,把滇南龙马山的一座园林映得五彩斑斓。如果不是这些刺杀声,你一定想不到,这里是一座扫雷工程兵的军营。
在这片刺杀和口令声中,一位身着迷彩服、满脸风霜的老兵,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大声吆喝。内行人一看便知,老兵在向小伙子们讲解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扫雷。
老兵名叫陈代荣,是成都军区驻滇集团军工兵团副团长。他今年刚刚41岁,却已和地雷“约会”20载。因为地雷,他获得了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党的十七大代表!
陈代荣最初的梦想是到天上飞,而不是在地上挖地雷。
1985年,长春空军第一飞行基础学院到四川招生,19岁的陈代荣报了名。体检、考试、政审……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过后,他成了家乡内江县的骄傲——全县唯一一个考上空军军校的应届高中生。
背起行囊去长春的那天,陈代荣兴冲冲的。“我真的可以驾驶战斗机上天了!”但是,命运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入校1年后,陈代荣在训练中扭伤脚踝并导致骨折。在要求极为苛刻的飞行基础学院,受伤就意味着被淘汰。他必须被调整到别的院校去。
1987年,湖南长沙工程兵学院排爆专业的教室外,一个瘦弱的大男孩推开了大门。“报告!新学员陈代荣前来报到!”
从此,陈代荣的生活和梦想,像自由落体一样,从高空着陆到地上。“回到地面”的陈代荣依然刻苦,每天抱着书本,在教室、图书馆之间奔走。只用了1年时间,他就学完了两年的工程兵课程。
1988年,陈代荣毕业了,成为成都军区驻滇集团军工兵团的一名工程兵。“我是做技术的”,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扫雷排爆这门技术活,最需要的是细心和苦练。陈代荣在部队里埋头苦练了4年,终于将地雷的脾性摸了个透。
就在此时,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将主动排除中越边境中方一侧的地雷。不久,陈代荣就出现在中越边境地区。
在一个叫八布的地方,因为布雷时间长,资料早已丢失,谁也不知道哪里埋有地雷。陈代荣带着30名扫雷手,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一小步一小步地推进。
一天,战士小刘发现一枚锈蚀变形的地雷,觉得它不存在爆炸的危险,伸手就要排除。陈代荣闪电般抓住他的手腕:“你干什么?为什么不向我报告?”与此同时,他一脚将地雷踢飞。地雷“哧哧”冒着青烟,滚下了山。小刘“扑通”一声坐到地上,惊魂未定地看着陈代荣……陈代荣静静站着,“1秒、2秒、3秒……”默数到规定的安全时间后,他一口气跑下山,找到了地雷,麻利地卸掉了爆炸装置。
在中越边境的14个月中,陈代荣“转战”9个阵地,先后7次帮助战士排除了类似的险情。
2002年9月,中国扫雷队员远赴非洲,援助厄立特里亚扫雷行动。“我扫过雷,经验丰富,请让我援外吧。”似乎只在主动请缨的时候,陈代荣才会如此高调地表扬自己。
9月的非洲正值干旱季节,灼热的空气中没有一丝风。陈代荣一到厄立特里亚就虚脱了。第一天去雷区,20分钟的路,他提前1小时就出发,才一路摇晃着准时赶到。这时,厄方队员已经站在雷区边上,但全都不敢迈步。“跟我来”,陈代荣第一个进了雷场。
厄方队员发现了第一颗雷,喜出望外地跃跃欲试。疲惫的陈代荣又说了3个字:“让我来。”他站起身,一步一步靠近地雷,蹲下,动手,拆除。“看,一点也不可怕,对吗?”他给了厄立特里亚队员鼓励的一笑。
在全世界,至少有84个国家和厄立特里亚一样,深受地雷威胁。在战争中埋下的地雷、投射后未引爆的炸弹,随时可能杀人夺命。据联合国统计,每年大约有2万人因地雷爆炸致死或受伤,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特别是儿童和妇女。可以说,地雷已造成了世界性的人道主义问题。陈代荣的援外扫雷之旅,显然是一条漫漫长路。
2005年,陈代荣“转战”泰国。一天,一位接受过美军培训的泰国扫雷队员,指着一块空地自信地说:“依我的经验看,这边肯定没有布雷。”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踏上去,准备进入下一个目标区。陈代荣立即拉住这位泰国“专家”。他知道,越是看似安全的地方,越有可能埋有地雷!他拿起探雷器,沿路缓慢排查。不到10分钟,探雷器就“嘀嘀”直叫,1枚防步兵绊发雷被陈代荣“逮”个正着。泰国“专家”一扫刚才的傲气,竖起了大拇指:“陈中校,了不起!”
这一幕对陈代荣来说简直就是稀松平常。后来,他在黎巴嫩遇到过更“刺激”的状况。
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爆发21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冲突持续了34天。当时,中国的维和工兵营就在黎南部的辛尼亚地区,与真主党的基地仅一墙之隔。
这是陈代荣首次在战火中执行扫雷任务。以色列的战斗机在营区上空盘旋,远处海面上的军舰不断向真主党基地发射炮弹。爆炸的火光映红了房间,强烈的冲击波让人站不稳。“枪声中睡,炮声中醒”,成了维和工兵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次,在停火间歇里,陈代荣带上排爆小组,钻进一辆法国装甲车,护送3辆物资运输车,前往戈兰高地的一个印度维和部队观察所。车队行至对阵双方的中间地段时,他们突然发现,两枚122毫米的炮弹横在路中央,挡住了去路。
陈代荣跳下车,靠向前去。他很快就发现,两枚炮弹已经处于待爆状态,只要稍微碰触,就会发生惊天动地的爆炸。而此时,前面以军狙击手黑洞洞的枪口正对着他们,随时可能开火。
陈代荣果断地挥挥手。几名排爆战士“刷”地跳下车,跟着他蹑手蹑脚地靠近炮弹,开始小心翼翼地拆除引信。一分钟、两分钟……周围死一样的寂静,连汗水落在地上的声音都十分响亮。
当满身是汗的陈代荣拆完引信、把炸弹挪到路边时,带队的法国军官米歇尔上尉从装甲车中跳下来,大声赞叹:“陈先生,你真是艺高人胆大!”陈代荣抹抹脑门上的汗,笑了,“中国军人都是这样的。”
在战火纷飞的34天里,陈代荣他们完成了1800多项战地任务。
一个黎巴嫩老人颤巍巍地拉住来自中国的小伙子们:“感谢中国!”成千上万的黎巴嫩难民像这位老人一样,不顾路途艰辛,找到中国军人的营地……陈代荣和他的工兵营,获得了联合国维和勋章。在授奖仪式上,驻当地的维和部队司令克劳迪奥将军说:“中国工兵营是28年来驻黎维和部队中表现最出色的维和分队之一。”
2006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接见中国维和官兵代表,赞扬他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2007年3月,联合国新任秘书长潘基文走进驻黎中国维和部队:“中国军人,你们辛苦了!”
在黎巴嫩,还活跃着不少外国商业扫雷队,他们没有不知道陈代荣大名的。许多商业扫雷公司和组织,曾多次高薪邀请陈代荣为其传授扫雷技术。但陈代荣对战友们说:“他们兜里装的是钱,我心里装的是中国军人的尊严和志气。”
正是中国军人的尊严和志气,让陈代荣在黎巴嫩期间有了一次了不起的创举。
抵达黎巴嫩后的一天,中国维和工兵营与某国扫雷队接触,希望借鉴其扫雷作业程序,以便逐步熟悉黎巴嫩的雷区,从而获得资质认证,进入任务区进行作业。“对不起,我们的扫雷作业程序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方彬彬有礼的拒绝,让陈代荣心里很不是滋味。“陈代荣,你如果不带队通过联合国的扫雷资质考核,你就不是个男人!”他在心里狠狠地骂自己。
陈代荣一脸严肃地将战友们召集到一起,组织了一个攻关小组,任务只有一个:写出中国人自己的扫雷作业程序。时间紧迫,他就在每天10个小时的扫雷任务之后,加班到凌晨两三点进行研究;资料缺乏,他就地取经,找联合国驻黎巴嫩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和黎巴嫩政府借阅资料……
6个月后,一本272页、共计35万字的《扫雷标准作业程序》,送到了联合国驻黎巴嫩地雷行动协调中心。联合国的官员们睁大了眼睛:“陈,别的国家3年才能做出这么一份扫雷标准程序,你只用了半年?”
陈代荣沉静地点点头。
“你们是真正的男人。”脸上写满钦佩的联合国官员,将一本联合国和黎巴嫩政府共同颁发的《扫雷资质证书》,交到了陈代荣手上。他和战友们成为我军首支通过国际扫雷资质认证的专业扫雷队伍。
陈代荣走出来的时候,眼角淌着泪。没有人知道,为了这本《扫雷资质证书》,他和战友们吃掉了几十箱方便面,用掉了20多公斤的草稿纸,每个人都掉了10多斤的肉。
此后,陈代荣一发不可收拾,汇编世界各国的地雷知识,出版了60余种手册,总结出26种科学排雷方法,研制成功6种排雷新装备。他编写的《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手册》,被联合国确定为援外扫雷基本教材。
陈代荣创造了一个零伤亡的奇迹——在他扫过的雷区,至今都没有发生过雷患。
战友们看到这个数据会骄傲;同行们看到这个数据会羡慕。但是,有一个人看到这个数据时,眼泪纷飞。这个人就是陈代荣的妻子王雅红。“他说扫雷很美,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份危险。可对我来说,扫雷太可怕了。一听到他要去的地名,心就要跳出来……”
陈代荣早就让王雅红心跳过。那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陈代荣给在江西读大学的高中同学王雅红寄了一封信,要给她介绍男朋友。信中说:“你对相片里的这个人有什么看法?如果觉得这人可以,就相处;如果觉得不行,就说出哪里不行,请仔细评价。”王雅红掏出随信寄来照片一看,不禁吓了一跳——照片中的人不就是陈代荣自己嘛!
那时的心跳是幸福的。二人结婚后,陈代荣让王雅红心跳的次数更多了——不同的是,这成了对王雅红的煎熬。丈夫整天与地雷和炮弹为伍,王雅红不能不担心!
陈代荣常年累月不在家,夫妻二人仅有的感情积蓄,就是一大箱书信。孩子出生时,正赶上陈代荣在中越边境扫雷。他只有10天的探亲假。第一天,孩子“赖”在娘肚里不出来;第二天,还没生。第三天,陈代荣沉不住气了。他碰见医生就问妻子什么时候能生。医生火了:“有你这么急着当爹的吗?”陈代荣眼圈一红,老老实实地对医生说:“我还要回去扫雷……”医生惊呆了。于是,院长亲自主刀,替他把一个大胖小子抱了出来。临别那一刻,望着刚出世的儿子,陈代荣泪如雨下。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流泪。”王雅红知道,她的丈夫在这20多年里,已亲手排除地雷及其他各种爆炸物2100余枚(件),等于是与死神亲密接触了2100多回,但他并不胆怯。不过他也有“感情弱点”——对家人的愧疚。
在得知陈代荣当选十七大代表时,王雅红只有一个念头:开会这些天,总算不用为他提心吊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