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生育率太低,呼吁多生育孩子(1)

作者:水寒 / 中山水寒 2004-10-28 familyyi@yahoo.com

在人们印象中,中国人特别重生育,特别能繁殖,事实刚好相反。其实,生育在全人类看来都是一件神圣的事,不独中国人特殊。事实上中国妇女生育率比欧洲妇女要低。在18世纪,中国每对夫妇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欧洲妇女则达到8至9个,中国人要比欧洲人少生2到3个孩子。

新加坡华人的生育率只有1.3,比马来人的2.4低了近半,虽然目前华人比例高达70%以上,但照这种趋势下去,华人成为少数民族只是迟早的事情。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时,华人人口比例约为40%,到2001年已降至25.7%,50年后马来西亚华人将只占总人口的7%,将从政治版图中消失。香港生育率只有1.0(是除了上海以外世界最低的生育率),美国和加拿大华人生育率几乎为所有族裔最低。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来看,华人的生育率是偏低的,生育一、两个小孩的家庭为多,生三个孩子的家庭很少,加上单身和不育人口,生育率平均还达不到1.3。要没有中国人目前每年的大量外移,“海外华人”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中华文化圈(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生育率都非常低,可能与我们的文化不愿意多生粗养有关。

华人多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与教育,以应对未来挑战,不愿因“多生粗养”而承受过多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各年龄段的华人,特别是年轻华人保持单身。再加上多数华人居住在城市,消费水平非常高,孩子生多了麻烦也多。这些都是华人生育率偏低的原因。

就象种粮食一样,在土地无限时候广种博收,也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七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在土地有限的时候,在贫脊土地增加肥料当然能够增加产量,这时候减少种植株数使肥料都用到有限的几株作物,产量反而更高(比如说1970年代的计划生育);但当土地肥力适当,再增加肥料是不能成比例地增加产量的,有时反而影响作物的健康(独生子女性格、心理的缺陷),产量更低,因此这时还是应该增加种植株数(多生几个孩子)。

以墨西哥为主的拉美移民持续和大规模地拥入美国,尤其是拉美裔育龄妇女的高生育率,美国的拉美裔移民人口不断攀升:2000年,拉美裔移民占美国总人口的12%;从2000年到2002年,拉美裔移民人数又增加了近10%;到2050年,拉美裔美国人将占美国总人口的25%。美国政要千方百计讨好拉美移民,像2000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2001年5月,布什总统在庆祝墨西哥的5月5日游行节。今年美国大选,布什最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在今年年初要求国会起草新移民法,给予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以临时的合法身份。

美国华人总体素质不错,英语也比拉美移民好,但政客根本不理睬华人,因为选票有限。因此,如其鼓励华人参政(拉美人不想参政,政客走上门来),不如鼓励华人多生育孩子(至少达到美国平均水平,也就是每个有生育能力的家庭生育三个孩子)。有足够数量的人口,才能形成真正的华人文化圈和政治圈,华裔孩子也才有动力学中文,否则到第三代华人后代基本就缺乏民族认同感了,但他们的种族特色又决定了他们很难融于主流政治。

我曾在北美的几个论坛呼吁海外华人生育三个孩子,遭到一些激烈反对(主要是女性),但也有很多人同意我的观点(有几天我的邮箱都满了),准备多要一、两个孩子。在这里我再次呼吁海外华人生育三个(至少两个)孩子,为了家庭,为了民族,为了你所在国家(发达国家生育率都低),你有义务这么做(发达国家生育率都低)。澳大利亚有人认为华人不愿意生小孩是自私的,不愿承担养育下一代的社会义务,但又要享受社会养老福利,是在钻澳大利亚法律空子。有人将华人的投机心理与华人喜欢逛赌场联系在一起,并说只要有投机性质的东西往往能在中国流行,象以前的大跃进(指望大干快干几年人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现在的传销。与美国选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赌场都有中文广告,因为华人赌博的比例高。有心理学家认为可能是中国落后了一百多年,民族心理还没有恢复自信,由于海外华人与祖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的任何思潮很容易影响海外华人(就连所谓的右派和民运都还喜欢用文革语言),纵使生活在海外,也无法恢复民族自信心。国内长期对生育的负面宣传,无疑也是海外华人生育率低的原因之一。

养儿防老是人类几千年的共识,西方的养老保险不过是变相的“养儿防老”,是“养儿防老”的社会化:大家来养小孩,今后一起享受养老金。发达国家当初建立养老金制度时候生育率都很高,劳动人口多,老年人比例少,养老没问题。就是现在,问题也才露出芽来,因为欧洲和日本虽然目前出生率都低,但只是这一、二十年才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低出生率后的小孩还没有成为主体劳动力),现在的劳动人口(还是以前高出生率时候生的)仍然足以维持养老金制度,但现在的劳动人口到老时候却不能拿回养老金,因为下一代人不够。所以现在的劳动人口不愿意缴纳养老金,日本就这样。

因为养老金的缺口,法国已经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到70岁。在2000年,法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5.2岁,70岁退休意味着相当部分人到死也拿不到退休金,以前交纳的养老金等于白交;要是在70岁以前失去工作,就没有任何收入了。将退休年龄延长,并不一定意味着老年人仍然健康,更主要是社会养老金的承受能力降低,养老金有缺口,政府不得不延长退休年龄,是一种拒付养老金的表现之一。美国就因为养老金有缺口,以前是65岁退休,前些年延长到66岁,今年又再延长到66.5岁。日本养老金制度接近破产,连首相在内的政要都拒交养老金(因为反正等老了拿不回来),前不久日本首相访问朝鲜被媒体认为是转移媒体对他在养老金丑闻的指责。

事实上美国目前的人口结构谈不上是真正的老年化,因为美国到现在都还有2.08的生育率,几乎等于保持人口稳定的世代更替水平的2.1(就是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考虑不孕和单身人口存在,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夫妇生育3个孩子)。美国现在的老年化是相当于过去的高生育率来说的。

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制度不过几十年。因此不要以现在的目光看待将来,等你需要养老金时候,现在的养老制度可能已经变了。

小雅养花、钓鱼、养宠物,大雅养小孩。

生命是最宝贵的,意义无穷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学钢琴、游泳、学芭蕾,也不在于游览了几个名胜古迹。按照现在的生活标准的话,我们先祖五千年来根本没有生活意义,还要小孩干什么?我的一个韩国女同事说她小时候不幸福,每天得学钢琴、跳舞等,累的要死。想想我小时候玩弹弓枪比她学钢琴快乐多了。以现在的生活条件,活着就是90%的人生价值,怎么活只是10%的人生价值。现在有人将这10%夸张成人生的全部价值,城市人认为农村的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吃上肥肉的人认为吃蔬菜的人的日子不是人过的。

住house的不一定比住apartment的快乐(美国调查发现住apartment更快乐,我以前隔壁是个老教授一辈子住公寓),开二手Honda车的不一定比开宝马下贱。芝加哥、纽约市区上百万只能买一层楼,在其他地方二十多万可以买一栋大房子了(生活质量更高)。美国年薪二十万的人与普通人唯一差别就是打打高尔夫球(打高尔夫球真的比打网球、羽毛球要高贵吗?打桥牌的真的比打升级、麻将的人要高雅吗?),但他们化在工作上的时间绝对要多得多,享受生活的时间很少,他们这些人真的比三、五万年薪的人幸福吗?

海外华人有个心理障碍就是虚构一个“主流社会”的标准,然后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不也就是工薪阶层,生儿育女,辛辛苦苦买房,供子女读书,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乐趣?习惯用叉子难道就算进入主流社会?喜欢用筷子又有什么不好?事实上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万美元,相当部份育龄妇女在家带孩子,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只有四万美元左右,就是说有一半家庭税前收入比这个数目要少。美国不育症夫妇占30%(经过实验室手段,也只有少部份能生育一个),但美国妇女平均生育率还有2.08(唯一有正常生育率的发达国家),说明一般能生育的家庭平均有三个小孩。

生儿育女是人类几千年的主流思想,脱离这个主流思想的民族都已经灭绝了。思想可以多样化,但不能脱离生儿育女的思想(现在不育文化、无性夫妻等很时髦、同性恋也闹着要结婚了);科技可以不断发展,但不能摧毁月球(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人类多种灾难的根源,多次建议摧毁月球,摧毁月球后人类舒服了,但妇女没有月经了,人类丧失生殖能力了)。

性别歧视固然不对,但无视男女生理和心理的差别难道不是另外一种歧视吗?性别倒换难道是对女性的尊重吗?能够为了不歧视,就让羽毛球运动员去参加篮球比赛?现在是男人没事业,女人没家庭(连孩子都不要)。家庭是个整体,妻子多化点时间在孩子身上事实上从长远看比丈夫对家庭贡献更多,孩子能终生记住母亲的细微的关怀(甚至告诉他们的后代),但很容易忘记父亲给的几块钱。爱是永远保值甚至升值的,但物质却往往贬值。在职业场所拼搏的女性真的比多化了时间在家里的妇女要高人一等吗?

以前是绵制品,后面穿的确良、尼龙衣服,但现在主流又回到改进了的绵制品衣服了。有些人因为穿上了的确良衣服就嘲笑那些穿绵制品衣服的人土气后,有些人喝上了可乐就嘲笑喝泉水的落后。生育一直是神圣的,就因为前些年人口增加过快,人们就认为多生小孩是不光彩的事情。事实上生儿育女仍然是神圣的!没有足够的人口,社会就会停止发展。

中国落后不过两百年,我们数千年文化的宝库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爷爷辈说出的朴素语言可能是数千年深奥哲学的浓缩(爷爷本人也说不出道理了,只是传述),父辈读了几年书(尤其是经过前几十年不正常教育的父辈),往往能自鸣得意地将爷爷驳得哑口无言,但说出的将被证明是缪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