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立春》,不免让人想起《孔雀》,由于出于同一对编导之手,两片确有共通之处,一言以蔽之:丑!
李樯的心理够丑。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小才子,心比天高,有了个混入首都的机会,又把握不住,上上下下,进进出出,一会儿花团锦簇,一会儿凄凉冷落。于是有了对整个社会的怨恨,有了对全体北京本地人的的嫉妒与憎恨,于是他笔下所有人都象他一样心理阴暗,成了“出风头”偏痴狂,为了进京,上台,出名,泡妞,可以假装热爱艺术,可以损人利己,可以心安理得地做出各种丧尽天良的事。
顾导似乎因为自己长得丑,所以要把国人都弄丑才解气。《立春》之中,环境丑:黄地灰墙,寸草不长;天气丑:整部片子,乌云密布,不是刮风就是下雪,连点阳光都不舍得给;人物丑:除了王彩铃丑不堪言之外,老头是痴呆,老妇是侏儒,男人一律长发披肩,雌雄难辨,妙龄少女偏偏是秃头;人物不单外形丑。性格心理也丑:十个角色九个骗,骗尊敬,骗羡慕,骗感情,骗同情,骗财,骗色,骗名誉,骗他个天昏地暗,骗了个不亦乐乎。。。
似乎单是视觉和听觉(特地“创造”出一种难听的“方言”)的丑化还不过瘾,顾导在片中还不厌其烦地运用西洋文化中的一些“美”的东西:油画,芭蕾舞片段,歌剧选段等等。只要注意一下每次这些因素出现时的画面背景,就可以清楚看出这些洋货的运用不是出于“唯美”,而是为了突出和反衬中国的丑陋,中国的贫困,愚昧,闭塞,丑陋,冷漠,排外。通过这种反复的视觉和听觉的折磨,顾导竭力想让观众共同分享他对中国文化的深深厌恶与鄙夷和对西洋文化的无限憧憬与谄媚。
众所周知,顾导将演员蒋雯丽弃美扮丑。给了她丑脸,龅牙,肥腰,还嫌丑得不够,又给她涂了一脸的屎黄色油膏!当然,王彩玲人丑不是罪,想唱歌成名也不是错。但是这位被编导们假惺惺地寄予无限同情的“小人物”性格心理比脸丑得多!她志大才疏,一贯吹牛骗人(“我马上就要调进北京了”),招摇撞骗(“我在北京有许多关系”)。她进了北京象孙子,象疯子,回到家乡象王后,一副“曲高和寡”的模样,极度蔑视周围的人们,凡人不理,谁都不愿帮,眼睛翘到天上去。就连她被逼无奈帮助“秃头歌女”参赛,也是以骗人始,以被骗终的丑剧,而不是一些善良观众所看出的“天良发现”和“大善”。两位编导们应该明白:仅仅因为一部作品的主人公是“小人物”,并不等于就是在同情小人物,更没有给予你们丑化,糟蹋不如你们幸运的“小人物”们的许可证!
其实文艺作品写丑,并非始于李顾。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类。一是就丑写丑,属于现实主义;一是化丑为美,不是人为拔高就是PROPAGANDA;还有一类是化美为丑,顾导即属这一派。在顾导手下,将蒋雯丽强行弃美扮丑,其实很有象征意义。顾导处理他美丽的妻子和生养他的中华水土,中国文化,使用的是同样的“化美为丑”的手法。
总之,李,顾这两位心灵受伤的丑陋症患者碰到一起,以丑会丑,“丑”味相投,一拍即合,就鼓捣出了这么两部中国人看了窝心,洋人看了四体通泰,种族文化优越感油然而生,故而见一个奖一个的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