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回国观感 (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5. 吃喝与休闲

提到回国,自然要提到吃,吃什么最热门。

记得九十年代几次回国,最热门的是广东菜生猛海鲜,走在街上,到处都是生猛海鲜的招牌。那时饭店里大多是吃公款的,菜挺贵,一般老百姓舍不得掏自己腰包去吃。什么一蛇三吃,一蛇五吃的,烹饪之前厨师还要把那活蛇拿到桌前展示一下,挺吓人的玩意儿,吃了几次,一点不好吃。还不如在家吃的舒服,买些美国见不到的蒜苔茭白,或是北京的圆茄子嫩黄瓜,怎么吃都吃不腻。

2000 年回国时,北京吃大鱼头最热门,那鱼头一个有好几磅重,红烧了连鱼头带汤汁满满一大盆,摆在圆桌中间,一桌人用烙饼沾鱼汤吃,味道一般,要的是那热闹劲,很适合同学聚会。

最近两次回国,家常菜在北京悄然兴起,炒饼,锅贴,冬瓜汤,鱼香肉丝,扬州炒饭,也有南方的糯米藕,东北的馇子粥。这些餐馆物美价廉,吃公款的看不上,一桌一桌都是和亲朋好友自掏腰包来吃的。记得当时我最喜欢的是一家叫红状元的粥铺,各种甜咸粥类有十几种,再点一大盘红状元肉饼,和几个素菜,吃得很舒服,我们一家四口吃完,付账时一张百元大钞还找回一把零钱。

这次回去又有了新花样,大家都开始注意饮食健康,大鱼大肉没有了市场,素菜,农家菜走上餐桌。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开办了采摘休闲生态园,在乡下买上两百亩农田,盖起巨大的餐厅,配上休息和娱乐场所,再搭几个塑料大棚,雇当地的农民帮着种些城里人喜欢的瓜果蔬菜。城里人一家老小早晨开了车过来,先采摘自己喜爱的鲜货,然后吃顿风味农家菜,饭后老人休息,年轻人玩,晚上再开车回家,一玩就是一天,老老小小都开心。

我们去了两次这样的地方,一次在北京郊外,还有一次在余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杭州湾通了跨海大桥,从上海到余姚两个多小时就开到了,聪明的浙江人在桥的这头办了个很大的生态园,不但可以吃饭休闲采摘,还有客房可以住人。可惜我们去那天下着雨,又是晚上,所以拍的照片效果不好。给大家上一组北京郊外生态园的照片。

我们去的那天是个工作日的中午,停车场还是停了不少车。

一进门,那气势就把我们镇住了。

点菜买单和其他消费,全部电脑管理。

门里还有门,真排场啊。

这大厅咋看不到头呢。

大圆桌四个一组,周围用富贵竹围着,边上有个小亭子,亭边是潺潺流水,坐一会便产生错觉,以为是坐在露天花园里。

边上的座位很特别,大人可以边摇边吃,没酒也会醉,小孩可以边跳边吃,不怕得盲肠炎?

点菜不用菜单,照片加实物。

不管你的口味是甜是咸还是辣,肯定能找到你爱吃的,而且物美价廉。



“妈,快来看!”儿子在这道菜前傻笑了好久。
 

要点海鲜到这边。


我是个汤桶,走到哪都会问什么汤好喝,服务员给我推荐了这个汤,看上去不错,来一个。


饭吃得差不多了才想起来拍照,只好让大家看我们的残羹剩饭了。我们一共六个人,我家三口加婆婆和另两位长辈。汤可真好喝啊,用家养的土鸡小火慢慢炖成,浓得像牛奶,再加上各种鲜蘑,大家你一碗我一碗,不一会大半锅就下去了。除了那个汤,我还点了个水桶凉粉,器皿象个很浅的水桶。三位老人点了四个素菜,老公便点了三个荤的:一条鱼,一碗虾,再加一盘驴肉。儿子点了葱油饼和南瓜煎饼。


这是婆婆点的杏仁苏子叶,婆婆是个植物专家,菜一端上来就说:这不是苏子叶,是不是搞错了?服务员说没错啊。婆婆耐心地给人家用手比划,苏子叶应该是这么大这样形状,你们点菜那摆的是苏子叶,这个可不是。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经理听完婆婆对苏子叶的论述,说我们管这也叫苏子叶。得,植物专家也没话说了。


吃饱喝足还可以休息娱乐,可惜我们没这个时间,留此照片以饱眼福,看来想腐败一下并不需要很多银子。


提到采摘一定要提一下余姚的杨梅,这是我们第一次去余姚,接待我们的朋友已经在宾馆等候了,他们给我们的见面礼竟是一篮刚摘的杨梅,让我大大地惊喜了一番。前不久我刚在北京的超市买到新鲜杨梅,那个酸啊,吃一个满口牙都倒了。这篮杨梅是熟透了才摘的,甜甜的有一点酸,味道正好。不一会,满屋子都是清香的杨梅味。


我这才知道余姚也叫杨梅城,现在正是杨梅成熟季节,杨梅节即将开幕。后来跟朋友去杨梅林摘杨梅,满树的杨梅,深红色的果子配上深绿的叶子,美得让人叹息。

三个星期的旅途结束了,还没到家,小儿子已经在问了:“下次我们什么时候再来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