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电影史发展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力的电影学派。学电影,不能不提蒙太奇。

知识要点:
1、 蒙太奇的意图: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的形式美学。
2、 具体手段有 2 个,一个是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第二、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时间 : 20 世纪 20 - 30 年代

人物 : 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

起因:
1、 在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蒙太奇学派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艺术流派;
2、 受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的影响;
3、 对美国电影尤其是格里菲斯电影的学习研究。(蒙太奇手法早在格里菲斯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电影中,但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意识地、理性地使用它。)

意义:
1、 蒙太奇理论发展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作用(现代电视广告中大量使用蒙太奇),一种新的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辞学,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电影实践理论的体系,被人们所公认,以至于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2、 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种艺术宣言的团体。它只是泛指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3、 蒙太奇学派基本都认定: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重要概念:

【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名词解释:“电影眼睛”】
苏联纪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他对“电影眼睛”的解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的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政治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义。维尔托夫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了所谓的“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派后来对法国新浪潮的一个分之“真理电影”产生了直接影响。

【名词解释:“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

【名词解释:“理性蒙太奇”】
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刺激一反应的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原则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撞击、冲突会产生新的质、新的含义。而表现思想、表现激情和表现概念则构成了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 A 不仅仅是与镜头 B 先后出现,也不是 A 和 B 加在一起成为“ A+B ”或“ AB ”,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 X ”。

蒙太奇理论的缺憾和衰落:

1、 这个流派衰落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德国或法国是因为工业或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来自于政府的政治压力,强制禁止了蒙太奇风格的运用。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均被批评为极端形式化与神秘化。 1929 年,爱森斯坦前往好莱坞学习与研究声音方面的新技巧,当他在 1932 年回国时,整个电影工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当时,一些导演纷纷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 30 年代初期的有声电影。但是,苏维埃当局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却鼓励拍摄简单易懂的影片,以供大众欣赏, 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就一个电影流派而言,苏联蒙太奇风格大约在 1933 年基本结束,其标志是维尔托夫的《热情》 (1931) 和普多夫金的《逃兵》 (1933) 。

2、 蒙太奇学派在后期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贬低演员的表演,过于强调剪辑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把电影看作是斗争的武器,把艺术搁置在意识形态之下,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优秀作品赏析:

《战舰波将金号》 (1925)
最能体现爱森斯坦理论的作品,这是一部美与力的杰作。在“水兵砸菜盘”、“敖德萨台阶”等片断中,爱森斯坦选用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制造了富于震撼力的效果。可以说,人们观看《战舰波将金号》犹如欣赏一首回肠荡气的古典名曲,它给人的感受不是从眼睛到头脑,而是从眼睛直达心灵。《战舰波将金号》确立了爱森斯坦的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主帅的地位。

《母亲》 1926
普多夫金比同时代的其他导演更借重自然景观的影像,如树木、河流、泥土、暴风等等。普多夫金的独特风格在他最重要的作品《母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革命者巴维尔在狱中设想出狱一刻的情景时,普多夫金把镜头从他微笑的脸庞切换到冰雪溶化的山间溪流,晶莹的水从严冬的禁锢中汩汩流出……普多夫金还用一系列类似的镜头来表现巴维尔的难友们的思乡之情——田地、马匹、耕作、双手抚摸泥土……这种偏离叙事本体的象征性蒙太奇,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为了避免单调、重复,普多夫金在影片中还十分注重表现性蒙太奇与叙事性元素的有机结合。在影片终场前,游行群众汇成浩浩荡荡的人流,沿着一条大河前进。此时,镜头切换成涅瓦河夹着浮冰奔腾向前的场面,象征革命力量势不可挡。影片中的季节正是春季,群众途经之处也正是涅瓦河沿岸。事件和喻体同处一个空间,构成同一客观现实,也产生了强烈的象征效果。在影片中,普多夫金交替使用这两种蒙太奇手法和其他电影手段,充分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点。

《土地》 « Земля » (1930)
影片讲述农业集体化运动艰难的历程、贫苦农民与富农破坏分子之间殊死的斗争。 杜甫仁科既有革命激情又有狂放诗意,才华横溢的作品。

《带摄影机的人》(1929)
影响世界电影史发展的电影之——《带摄影机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强纪实性和多义性的作品。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表层的城市交响曲可以分为观众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工作后的休息与艺术实践。在内层结构中,从带摄影机的人拿着摄影机走出门口开始,讲述了通过“电影眼睛”即摄影机来纪录现实社会的过程。影片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纪录下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现实生活场景,更多地在于其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所实现的价值。在技术方面,本片创造了分割画面、二次曝光等剪辑手法;在理论上创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摄手法,即摄影者出现在影片中。所以本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