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借我几本近期的《小说月报》。在六月一期上有一篇署名“陈谦”的小说,注解里说了作者本名陈谦,笔名啸尘。
对啸尘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并时常想起。
十一、二年前我刚来纽约工作时,闲暇时会上网看《华夏文摘》的增刊,那是我每个星期五盼望的事情。当时啸尘常在增刊上写文章,是我喜欢的一个作者。从她的文章中我猜我们应是同代人,她可能比我大一些;她在山清水秀、繁花似锦的广西长大;她应该是学理工科的……
她写的很多小小的事情、细腻的感受,让我很有共鸣。很喜欢她娓娓道来的风格,那么清淡、恬静。至今还记得一些片断-比如她出国前的外国朋友,细细嘱咐她夏天要不就穿长筒丝袜、要不就不穿,千万不要穿半吊子到膝盖的那种;出国后她们又续上联系,她特地去看望远在亚利桑那的这位朋友,让我感到女人间细碎而绵长的友情。比如她谈到上学时到纽约来玩,多么羡慕坐在通勤火车里、身着精致套装的职业女性,毕业后却觉得自己过不了那样刻板的生活……我当时会心一笑,因为我当时正是那无趣的上班大军中的一员。再比如她说自己刚来时对什么都觉得“romantic” :人家一个人去旅行,她说“romantic” ;人家没事在雨中漫步,她说“romantic” ;就差说无牵无挂的homeless也romantic了。看得我也笑了,我当时也是有很多“文化冲击”的尴尬,对“romantic” 的中美不同认知也是一例。
另外,她的出国经历和年龄都好像都刚好在我前面一点,所以看她的文章-不论是对美国社会的适应、旅行经验、职场生涯、行事为人-正好给我自己一个参考。更不必说她的精采游记、硅谷生活片断,对我来说都很新鲜,读来很有趣味。
回首望去,那时的我,生活相当苍白和低潮,每个星期五看看《华夏文摘》的增刊,是贴近自己文化、让自己放松的一个亮点。也许正因为这样,啸尘和她的文字才让我如此记忆深刻。
后来,很久没有看到她的文章了,觉得有点遗憾,但也很理解。网络本来就是人来人往很随意的地方,也许她生活忙碌而无暇上网了;也许兴趣改变了;也许没有原因就是放下了。
再后来,我也毫无理由地停止了看《华夏增刊》,虽然那里还有很多我喜欢的作者,比如菊子……再后来,我转而去玛雅咖啡潜水,很喜欢那里平和清雅的书卷气……再后来,我自己也偶尔拾起秃笔,写下点点滴滴……但只要上华文网站,常常没有来由地想到啸尘和她的文字。
其实,只是自己孤陋寡闻而已,我这次在《小说月报》的介绍中才知道,这些年啸尘笔耕不缀,在网站写稿、在报纸开专栏,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爱在无爱的硅谷》。我所读到的这个中篇也构思巧妙,足见她的功力见长。
让我自己吃惊的是,既然时时想起,怎么从来没有想到在网上搜索一下?刚才google了一下,哗啦啦出来几十页,并在一个网站看到她的照片和这两年的近作。
看来自己真是散淡的人,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没有一种痴缠的热情。放下,但还是记得;记得,但还是可以放下。
有时间我会去慢慢拜读她的近作。她的文字让我回想起一段淡淡的日子里隐隐的企盼,很清淡而美好的感觉。
(July 9,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