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运动曝惊人土地浪费 天安门广场"世界最大"成历史
2008年10月03日 09:31半月谈【大 中 小】 【打印】
“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这个曾经写在教科书中的常识,如今早已成为过去时,“世界最大广场纪录”不断被国内一个个新的大广场所超越。早在5年前,辽宁中部一个小县城就将县政府行政中心搬到老城外几公里远的新址,占用大片耕地,新建的大广场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还大出2万多平方米;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区政府的大院里建有几座办公大楼,还有东湖、西湖,总占地面积上千亩……
在大广场、大马路、大建筑等一系列城市建设大手笔推动下,新一轮造城运动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新城”在一些城市高调喊出。半月谈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些城市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幌子,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浪费现象惊人,其危害比单宗违法用地事件更为恶劣。
“造城”、“扩城”运动风起云涌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介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9.1%。达到同样的水平,英国花了120年,美国花了80年,日本30多年,而我们只用了22年。
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浪费现象日益突出。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最近几年来,各地盲目造城、扩城运动有愈演愈烈之势。
东北地区南部一个中心城市,提出打造千万人口大城市目标,并在东西南北拓出“四大发展空间”:东部形成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用地约203平方公里;西部打造工业长廊,规划面积850平方公里,南部新城区规划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北部新区规划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四大发展空间的规划总面积为35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老城区的10多倍,即使扣除农业、生活等用地范围,需要占用的非农建设用地面积也超过老城区数倍。
一些中小城市、农业城市也不甘示弱。钢铁之城本溪市,提出建设一座60平方公里的新城,将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而在东北另一个农业大市,今年年底前,市政府要搬迁到城南十几公里之外的新区,并专门配套建设了公务员居住区。半月谈记者近日驱车在现场看到,这里的黑土地十分肥沃,昔日曾是著名的水稻产区,今年却不能收获一粒水稻,几万亩农田中出现了一座座工地,大型施工机械还在平地上堆了一座山,挖出了一个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和一条人工河,又在河上修桥,斥巨资打造依山面水的好“风水”。新城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老城区的一倍,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
全国不少大城市也掀起一股“大规划”之风,许多城市均在修订总体规划中体现出“扩城”概念。某市按照“大巴黎、大伦敦”建设理念,设计一个超出大伦敦10倍的超大城市,全世界也绝无仅有。
惊人土地浪费面临“地尽粮绝”
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有造城、扩城决策者均表示了同一个理由:城市化步伐加快,老城区已没有土地空间,不适宜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亟须建设新城区。
在不断加速的造新城运动中,的确有一些城市原有空间不适宜新的发展,需要扩大城市面积或者异地重建,但是,很多城市没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存在粗放规划、浪费使用土地等问题。陆大道院士认为,当前的“造城运动”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城市化速度过快;二是城市人均用地过大;三是公共设施奢侈浪费;四是破坏性建设损害了城市面貌和文化古迹。
国内不少城市在建设理念上一味讲阔气、讲排场。某省一所师范大学新修建的大门,宽达100多米,大门附近1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任何建筑,白白闲置;某市规划按照一年76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扩展,但在保证生态用地的情况下,该市15年后一亩地都没有了,即使动用基本农田,35年后也将“地尽粮绝”。
粗放用地导致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值很低,如北京市单位土地面积的工业增加值仅是东京的5%左右。通过航片核对,辽宁省部分城市,新批建设土地利用率不足50%的竟占16.2%,其中7.2%基本未动一锹土。土地被大量圈占的同时,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低,产出效率低,土地隐性浪费情况明显。
我国的一些城市原来用地确实拥挤,但现在按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的标准作拥挤与否的参考,的确有点奢侈。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建设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5平方米,这些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居住环境。目前,上海人均综合用地已从原来的60平方米扩大到上百平方米,北京也从70平方米扩大到102平方米。
“房地产化”不等于城市化
改变造城扩城运动中的土地浪费现象,亟须转变一些旧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认为,发展需要空间,但是不能继续传统的用地方式,不能把发展的空间锁定在无限制地扩大城市规模上,而应在旧地挖潜上多动脑筋,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多花力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应当看到,房地产化不等于城市化。一些城市将郊区土地征占后,卖给房产商盖房子,以房地产化代替城市化。辽宁省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梁启东等专家认为,城市化不能光看城市面积扩大的速度,而要看城市化的具体内涵,尤其要注重失地农民能否在城市中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当前,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进城了,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融进城市。
城市用地也应“精耕细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空间很大。辽宁省已开始采取严厉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等现状。第一,城市新建、改建大型商场和住宅小区,要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第二,盘活存量用地。2000年至2007年,全省建设用地供应中使用存量用地达3.9万公顷,利用存量土地开发建设比例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7年的53%。第三,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即工业项目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城市住宅向小区集中,分散村屯向中心村集中。第四,确定农用地转用批准后,凡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土地继续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此外,还要建立对干部的科学政绩考核体系,以定量的方式,对各市县的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记者 石庆伟)
2008年10月03日 09:31半月谈【大 中 小】 【打印】
“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这个曾经写在教科书中的常识,如今早已成为过去时,“世界最大广场纪录”不断被国内一个个新的大广场所超越。早在5年前,辽宁中部一个小县城就将县政府行政中心搬到老城外几公里远的新址,占用大片耕地,新建的大广场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还大出2万多平方米;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区政府的大院里建有几座办公大楼,还有东湖、西湖,总占地面积上千亩……
在大广场、大马路、大建筑等一系列城市建设大手笔推动下,新一轮造城运动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新城”在一些城市高调喊出。半月谈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些城市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幌子,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浪费现象惊人,其危害比单宗违法用地事件更为恶劣。
“造城”、“扩城”运动风起云涌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介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9.1%。达到同样的水平,英国花了120年,美国花了80年,日本30多年,而我们只用了22年。
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浪费现象日益突出。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最近几年来,各地盲目造城、扩城运动有愈演愈烈之势。
东北地区南部一个中心城市,提出打造千万人口大城市目标,并在东西南北拓出“四大发展空间”:东部形成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用地约203平方公里;西部打造工业长廊,规划面积850平方公里,南部新城区规划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北部新区规划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四大发展空间的规划总面积为35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老城区的10多倍,即使扣除农业、生活等用地范围,需要占用的非农建设用地面积也超过老城区数倍。
一些中小城市、农业城市也不甘示弱。钢铁之城本溪市,提出建设一座60平方公里的新城,将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而在东北另一个农业大市,今年年底前,市政府要搬迁到城南十几公里之外的新区,并专门配套建设了公务员居住区。半月谈记者近日驱车在现场看到,这里的黑土地十分肥沃,昔日曾是著名的水稻产区,今年却不能收获一粒水稻,几万亩农田中出现了一座座工地,大型施工机械还在平地上堆了一座山,挖出了一个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和一条人工河,又在河上修桥,斥巨资打造依山面水的好“风水”。新城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老城区的一倍,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
全国不少大城市也掀起一股“大规划”之风,许多城市均在修订总体规划中体现出“扩城”概念。某市按照“大巴黎、大伦敦”建设理念,设计一个超出大伦敦10倍的超大城市,全世界也绝无仅有。
惊人土地浪费面临“地尽粮绝”
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所有造城、扩城决策者均表示了同一个理由:城市化步伐加快,老城区已没有土地空间,不适宜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亟须建设新城区。
在不断加速的造新城运动中,的确有一些城市原有空间不适宜新的发展,需要扩大城市面积或者异地重建,但是,很多城市没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存在粗放规划、浪费使用土地等问题。陆大道院士认为,当前的“造城运动”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城市化速度过快;二是城市人均用地过大;三是公共设施奢侈浪费;四是破坏性建设损害了城市面貌和文化古迹。
国内不少城市在建设理念上一味讲阔气、讲排场。某省一所师范大学新修建的大门,宽达100多米,大门附近1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任何建筑,白白闲置;某市规划按照一年76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扩展,但在保证生态用地的情况下,该市15年后一亩地都没有了,即使动用基本农田,35年后也将“地尽粮绝”。
粗放用地导致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值很低,如北京市单位土地面积的工业增加值仅是东京的5%左右。通过航片核对,辽宁省部分城市,新批建设土地利用率不足50%的竟占16.2%,其中7.2%基本未动一锹土。土地被大量圈占的同时,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低,产出效率低,土地隐性浪费情况明显。
我国的一些城市原来用地确实拥挤,但现在按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的标准作拥挤与否的参考,的确有点奢侈。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建设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5平方米,这些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居住环境。目前,上海人均综合用地已从原来的60平方米扩大到上百平方米,北京也从70平方米扩大到102平方米。
“房地产化”不等于城市化
改变造城扩城运动中的土地浪费现象,亟须转变一些旧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认为,发展需要空间,但是不能继续传统的用地方式,不能把发展的空间锁定在无限制地扩大城市规模上,而应在旧地挖潜上多动脑筋,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多花力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应当看到,房地产化不等于城市化。一些城市将郊区土地征占后,卖给房产商盖房子,以房地产化代替城市化。辽宁省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梁启东等专家认为,城市化不能光看城市面积扩大的速度,而要看城市化的具体内涵,尤其要注重失地农民能否在城市中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当前,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进城了,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融进城市。
城市用地也应“精耕细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空间很大。辽宁省已开始采取严厉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等现状。第一,城市新建、改建大型商场和住宅小区,要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第二,盘活存量用地。2000年至2007年,全省建设用地供应中使用存量用地达3.9万公顷,利用存量土地开发建设比例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7年的53%。第三,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即工业项目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城市住宅向小区集中,分散村屯向中心村集中。第四,确定农用地转用批准后,凡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行为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土地继续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此外,还要建立对干部的科学政绩考核体系,以定量的方式,对各市县的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记者 石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