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灌茶:“後現代”笑話


甚麼是“後現代”?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
一間會計行聘請新人,應徵者三.
人事部主管給三人只問同一條問題:“二加二,等于幾?”
第一位,正襟危坐,清了清喉嚨,答道:“二加二,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等于四.”這是古典主義.
第二位,不假思索,一瞪眼,直接了當回話:“四!”這是現代主義.
第三位,聽了問題,馬上由椅子上起來,轉身跑去把房門先關上,然後回頭,再坐下,身子稍為湊前,挨近主管辦公桌邊,這才認真說:“你想要等于幾?”---這是後現代主義.

想後現代主義回答問題,結果換回來的,又總是一簍簍的問題.另一個笑話,是這樣描寫後現代這種“問題意識”的.
黑社會帶給人問題,叫你一時不好回答他.
例如:“你想要錢?還是要命?”
而後現代卻留給你問題,叫你永遠不懂他問啥.
例如你想他說說:“科學真的可靠嗎?”他可能這麼答你:
“那要看你相對持有的,到底是哪一種科學的範式?……它可能對于我們的社會確實可靠,但會對我們所在的社會之外的社會也必一概可靠嗎?……不同的利益者,可會和我們一樣都這麼想,它確實可靠嗎?”……等等.

讀到網友介紹,有本“后现代主义101”的入門書,據說是給教徒講解最新的社會思潮的普及讀物,簡單明瞭,對幫助認識後現代很有用.據說書裡頭把後現代主義分成幾個流派:“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不過若拿這些“主義”,作為分門別類的標籤,也去往“現代主義”身上貼,其實依然大體管用.這樣說了,豈不幾同白說嗎?解答問題,還留問題,簡直是有點“後現代感”了.

按該書的籠統歸類,要是果然在理的話,那現代與後現代,豈不就一樣了嗎?幹麼兒還去區別現代或後現代呢?以前我多次說,“後現代”原本的意思,不過“現代之後”,後現代只是跟在“現代”後面的來者,自不成獨立的一“代”,僅為“現代”的一個延伸而已.如我們不知現代與後現代其同,便就無以別其異.這是認識後現代一個不可或少的常識起點.

如該書的分派方法真有欠妥,那豈足以呈示後現代的面貎呢?即使讀者讀後,自以明白,其實不過拿了些似是而非的印象,莫說“入門”,就算臨門張望,亦不可得.大概此書作者Heath White也意識到有所不足,如作大學本科101基礎課程的教材也未必夠格,所以在他大學網頁上,此書未見列入其著作目錄,因為不論以學術水平或學術規範言,他自己也不敢取.其實要由後現代是甚麼去了解後現代,在起手處已不妥,完全未相應後現代的個性.因為後現代永遠講的是問題,而不是答案,無意于肯定,只想否定.

後現代主義喜歡問題,他們的答案仍是問題.現代主義也有一種“問題意識”,例如看理性,雖予以肯定,但一樣對人類過度信賴理性的態度持有疑問.現代主義的哲學巨擘康德,他的哲思核心,就是知識論,追問理性能知道甚麼?不能知道甚麼?於理性的限度,已有必要反省.只是當從現代進入後現代,“問題意識”成了特殊癖好,變了基本態度,內化儼然是性格,不像一般現代主義,發問懷疑,終歸是科學的一種方法,相信問題設問過後,應當有所肯定,更加接近確實的答案.

另一則笑話後現代主義的,也是講這種拿著問題一往無返到處去的基本態度,但一疑到底,適得其反,反變成了信仰了.這笑話是比較古板的猶太教士和後現代哲學家:
人問猶太教士:“請問拉比,您們做拉比的,答人家的問題,為甚麼總是用問題?而不會給個答案呢?”拉比答道:“您看這麼問,會有甚麼不對嗎?”又是以問代答!可真是拿他沒辦法.
人改問後現代主義哲學家:“你們後現代主義者,彼此之間,你問他來他問你,這樣子問來問去,豈非永遠問個沒完沒了嗎?”.哲學家立即回答:“正是想這樣子嘛!”
居然若一再問到底,你們後現代,又竟有能耐以答代問了!你們可真比那些猶太老先生更加了不起呀!所以後現代的“問題意識”,跟最傳統的問問題,並非真的一樣.他們執著問題,以問題就是理,好像非如此不可.其實他們要如此,這才有以自重,才可不愧自別于“現代”而成其“後現代主義”.

如果“現代”給你的是答案,“後現代”便接著來替你否定.由“現代”始,必須走到“現代之後”,才把現代的路走完,完成整一個的“現代主義”.

所以從時間上說,“現代”是自工業革命、啟蒙运動到現在;但到上一世紀中葉一過,現代卻步入它的現代之後的“後現代”,半世紀之久,仍未由“現代”走出來.
從外在現象而言,“現代化”是近三百年來由物質到思想以別于古代的的全面變革;但到上一世紀中葉二戰過後,高度密集自動化的知識型產業,開始帶來“後現代化”的後工業社會,形成“現代化”以後的新世局.
從內在性質而論,“現代性”是對現代化這歷程的反思,上世紀之初文化界看這現代豐碑的恢宏新結構漸漸生疑,作出“後現代性”解構,自現代化的堂皇神殿中央,掀起沒有惡意的騷動,戲作,顛覆,為嚴肅的“現代性”,改換上了笑顏.
所以我們可以當他們這現代之後,是個笑話,跟著向他們大聲喊:“哦,後現代主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