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斌领衔的平安-东方港湾马拉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跌破面值了。同一周,李驰领衔的深国投-同威I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开始发行。这或许又让人感到一丝安慰。毕竟,这个“老滑头”重新回到二级市场中来了。不过,年初清盘的赵丹阳,还没有回来。从其投资于香港市场的产品净值表现来看,依旧保持着低仓位。
但斌、李驰和赵丹阳,三个在中国私募基金界一呼百应的人物,正在因截然不同的性格面对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斌
相比较但斌的执著和真诚,林园作秀的成分更大。竟然可以听到到处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他肯定有20亿,真怪味!!!如果我有1亿我就立即隐姓埋名。消失在公众视野。林园的博客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没有更新。但斌则不然,在产品跌破面值后的一周,但斌在首都机场3航站写下了《成王败寇但请保持我们的判断力》一文,重申自己一贯坚持的理念。但斌是执著的,这种执著的毅力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投资者。尤其是当信托产品净值在短短的一年间经历大起大落,从盈利超过100%重新回到亏损的境地,其压力可想而知。言语之中,能够读出但斌的坚韧和苦楚。这位执著的职业投资人依旧在徘徊孤单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过,随着市场估值水平的趋向合理,我相信,对于但斌和他的东方港湾来说,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李弛
与但斌的买入并长期持有的策略不同,李驰似乎更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剑客,轻易不出手,出手必中要害。正如他在博客中对自己的评价一样,“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在他看来,价值投资不等于买入不动,好公司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涨,招行和万科也不是在任何点位都可以买入,只有它的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才有投资价值。在我看来,李驰可能才是更接近巴菲特理念的中国投资人。买入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股票并持有指导价格明显高于价值的时候卖出,才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精髓所在。李驰重新买入A股之时,也恰逢许多投资者甚至私募基金斩仓之时。正所谓“有人底板猛割肉,有人磨刀向猪羊”。对于这种情景,李驰有自己的总结:“市场在兴奋雀跃中急速上攻,在贪婪和幻想中构造头部,在大众满怀希望时开始缓慢下跌.在绝望中急速下挫,在恐慌中构造底部,在恐惧掺杂着忧虑中缓慢爬升……这样的市场已经循环往复存在了四百年.并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继续循环重复下去……”
赵丹阳
离“中国的巴菲特”距离最远的,恐怕就是赵丹阳。 更多的财经媒体愿意称他是“私募教父”,而似乎没有谁称呼他“巴菲特”。事实上,在我看来,距离巴菲特选股标准作为接近的,其实是赵丹阳。赵丹阳用一种极为挑剔甚至苛刻的眼光审视上市公司,其中既包括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包括二级市场给予的估值水平(安全边际)。以至于在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之后,赵丹阳认为,已经“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事实上,巴菲特也曾有过类似的举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漂亮50”表现最疯狂的时候,他毅然解散了自己的基金,从而避免了在随后的股市崩盘中受损。
当上证指数跌破3000的时候,市场开始重新盛赞赵丹阳。尽管2007年的过早出局是赵丹阳私募生涯的最大遗憾。当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实际却在追涨杀跌的公募基金损失惨重但依然提取着高额管理费的时候,赵丹阳表现出的是一种职业投资人的倔强和良知,是值得每一位基金经理好好学习和反省的。不过,“心如磐石”的赵丹阳并没有完全退出股票市场。赤子之心旗下的香港基金依旧在运作之中。截至2008年6月16日,该基金产品的单位净值是100.85元,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8.02%;而恒生指数今年以来跌幅为18.63%。该基金产品超越恒生指数10个百分点。从净值表现来看,该产品可能正处于逐步加仓的进程之中。也许,距离赵丹阳重回A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印象私幕
价值投资必须考虑安全边际,尤其是在估值水平严重偏高的背景之下。对于开放式信托产品来说,更应该尽可能避免净值的大起大落。这既是对持有人的负责,也是尽量消除套利者的空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申购、赎回行为对于长期持有人的负面影响。从但斌、李驰和赵丹阳在本轮牛市交替中的表现来看,无疑李驰是最为成功的,他不但在比赵丹阳更高的点位上清仓,也没有经历但斌这样大起大落的烦恼,而且在一个更加主动的位置重新介入A股市场。此时,他能够买入的筹码,至少已经两、三倍于他清仓时候的数量。从这一点看,李驰符合一个成熟投资人的要求,既掌握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同时也对中国股市的特征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甚至玩笑地说:“去年的高市盈率区间让我们有机会从容卖出大家的抢手货;转眼间低市盈率区间已低过香港,让我们有机会买大家都不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全流通,没有股改,没有最近几个月各式各样的所谓利空,我们哪可能有今天这么幸福;庆幸自己生在中国。李驰的观点很鲜明,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够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价大起大落,给理性的价值投资者低位买入、高位卖出的机会。买入持有或许并非巴菲特的本意,只不过在成熟的市场中股票价格远低于价值(买入机会)或者股票价格远高于价值(卖出机会)的时候太少了。于是被动持有股票反而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市场并非一成不变,中国资本市场也不会长期处于大起大落的运行轨迹之中。未来,他们之中谁能走得更远,或许还要时间来证明。
但斌、李驰和赵丹阳,三个在中国私募基金界一呼百应的人物,正在因截然不同的性格面对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斌
相比较但斌的执著和真诚,林园作秀的成分更大。竟然可以听到到处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他肯定有20亿,真怪味!!!如果我有1亿我就立即隐姓埋名。消失在公众视野。林园的博客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没有更新。但斌则不然,在产品跌破面值后的一周,但斌在首都机场3航站写下了《成王败寇但请保持我们的判断力》一文,重申自己一贯坚持的理念。但斌是执著的,这种执著的毅力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投资者。尤其是当信托产品净值在短短的一年间经历大起大落,从盈利超过100%重新回到亏损的境地,其压力可想而知。言语之中,能够读出但斌的坚韧和苦楚。这位执著的职业投资人依旧在徘徊孤单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过,随着市场估值水平的趋向合理,我相信,对于但斌和他的东方港湾来说,最坏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李弛
与但斌的买入并长期持有的策略不同,李驰似乎更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剑客,轻易不出手,出手必中要害。正如他在博客中对自己的评价一样,“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在他看来,价值投资不等于买入不动,好公司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涨,招行和万科也不是在任何点位都可以买入,只有它的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才有投资价值。在我看来,李驰可能才是更接近巴菲特理念的中国投资人。买入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股票并持有指导价格明显高于价值的时候卖出,才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精髓所在。李驰重新买入A股之时,也恰逢许多投资者甚至私募基金斩仓之时。正所谓“有人底板猛割肉,有人磨刀向猪羊”。对于这种情景,李驰有自己的总结:“市场在兴奋雀跃中急速上攻,在贪婪和幻想中构造头部,在大众满怀希望时开始缓慢下跌.在绝望中急速下挫,在恐慌中构造底部,在恐惧掺杂着忧虑中缓慢爬升……这样的市场已经循环往复存在了四百年.并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继续循环重复下去……”
赵丹阳
离“中国的巴菲特”距离最远的,恐怕就是赵丹阳。 更多的财经媒体愿意称他是“私募教父”,而似乎没有谁称呼他“巴菲特”。事实上,在我看来,距离巴菲特选股标准作为接近的,其实是赵丹阳。赵丹阳用一种极为挑剔甚至苛刻的眼光审视上市公司,其中既包括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包括二级市场给予的估值水平(安全边际)。以至于在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之后,赵丹阳认为,已经“找不到既符合我们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事实上,巴菲特也曾有过类似的举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漂亮50”表现最疯狂的时候,他毅然解散了自己的基金,从而避免了在随后的股市崩盘中受损。
当上证指数跌破3000的时候,市场开始重新盛赞赵丹阳。尽管2007年的过早出局是赵丹阳私募生涯的最大遗憾。当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实际却在追涨杀跌的公募基金损失惨重但依然提取着高额管理费的时候,赵丹阳表现出的是一种职业投资人的倔强和良知,是值得每一位基金经理好好学习和反省的。不过,“心如磐石”的赵丹阳并没有完全退出股票市场。赤子之心旗下的香港基金依旧在运作之中。截至2008年6月16日,该基金产品的单位净值是100.85元,今年以来的回报率为-8.02%;而恒生指数今年以来跌幅为18.63%。该基金产品超越恒生指数10个百分点。从净值表现来看,该产品可能正处于逐步加仓的进程之中。也许,距离赵丹阳重回A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印象私幕
价值投资必须考虑安全边际,尤其是在估值水平严重偏高的背景之下。对于开放式信托产品来说,更应该尽可能避免净值的大起大落。这既是对持有人的负责,也是尽量消除套利者的空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申购、赎回行为对于长期持有人的负面影响。从但斌、李驰和赵丹阳在本轮牛市交替中的表现来看,无疑李驰是最为成功的,他不但在比赵丹阳更高的点位上清仓,也没有经历但斌这样大起大落的烦恼,而且在一个更加主动的位置重新介入A股市场。此时,他能够买入的筹码,至少已经两、三倍于他清仓时候的数量。从这一点看,李驰符合一个成熟投资人的要求,既掌握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同时也对中国股市的特征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甚至玩笑地说:“去年的高市盈率区间让我们有机会从容卖出大家的抢手货;转眼间低市盈率区间已低过香港,让我们有机会买大家都不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全流通,没有股改,没有最近几个月各式各样的所谓利空,我们哪可能有今天这么幸福;庆幸自己生在中国。李驰的观点很鲜明,正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够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价大起大落,给理性的价值投资者低位买入、高位卖出的机会。买入持有或许并非巴菲特的本意,只不过在成熟的市场中股票价格远低于价值(买入机会)或者股票价格远高于价值(卖出机会)的时候太少了。于是被动持有股票反而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市场并非一成不变,中国资本市场也不会长期处于大起大落的运行轨迹之中。未来,他们之中谁能走得更远,或许还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