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突然对七绝的折腰体有了兴趣。所谓折腰体,简单地说就是七绝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不粘,反而折回去和第一句相粘。主要有两种格式:
平起: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折腰体是七绝的一种变体,多见于初唐。好像是格律还没有完全规范化时的一种通融。我翻了下书架上的几本书。在《唐诗三百首》里的六十首七绝中,收了三首折腰体:
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韦应物的《滁州秋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杜牧的《赠别》:
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捲上珠簾总不如。
三首都是平起折腰。下面从《唐人绝句》中录二首仄起折腰。
岑参《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李白的《宣城见杜鹃》: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以后七绝的格律渐趋规范了,用折腰体写七绝的就渐渐少了。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里有一百六十九首七绝,却只有三首折腰体。其中有苏东坡一首《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再翻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清诗选》,其中共有一百八十四首七绝,仅找到一首是折腰体,而且还是竹枝词。竹枝近民歌,平仄向来比较宽松。诗挺生动,录如下:
方文《竹枝词》:
春水新添几尺波,泛舟小妇解吴歌。
笑指侬如江上月,团圆时少缺时多。
现在写七绝用折腰体可不可以?我想当然可以,因为有名称,有格律,有例可考,写得好,也很有韵味。写时第三句平仄基本同第一句,但末字为仄。第四句则仍按常规和第三句对应,押韵收尾。我自己倒不曾用折腰体写过七绝。当年我大学毕业离沪赴黔时,我弟弟曾写了三首七绝安慰我,其中一首就是用的折腰体:
万里无家即是家,从来苦乐总相加。
异水奇山诗料富,陶情胜过江南花。
(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