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漫游》第三十八章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没有自己,因此反而有德。
下德不消失自己,因此反而没有德。
上德在无的空间有为而以无为主,下德在无的空间有为而以有为主。
上仁在有的空间行动而以有的空间为主,下仁在有的空间行动而以行动为主。
上义在行动的空间内不选择任何行动,下义在行动的空间内选择某个行动。
上礼选择某个行动随行动响应或不响应,下礼选择响应的行动而将不响应的行动强力拖入响应行动里。
所以,道隐藏而德显露,德隐藏而仁显露,仁隐藏而义显露,义隐藏而礼显露。
这个礼啊!心平气和与真心实意已经薄如窗户纸,不心甘情愿被强力拖入,会成为动乱的开始。
道依次序显现德仁义礼,人容易认识越来越表面化的显露,认识表面不认识实质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不处轻薄的礼义,而居厚重的道德;不处表面的光华,而居内在的实质。
所以,去薄取厚,去皮取质,方大丈夫。
【要意】
上德是天地相合而成的甘露,甘露不需要人的命令,就能自动而自然地给万物分配均匀。万物的中心是甘露,表面是万物自己。万物成而甘露藏,甘露隐藏,在表面就没有了甘露,表面只有万物。万物中的某个物品,其中心是圆转甘露的某个点,每点具有不同的势能,不同势能造就不同物品。上德没有生命,从来不拒绝隐藏在万物中,不以自己是隐是显为意.万物生于上德,上德不认为自己德泽万物;万物消而德显露,上德不认为自己德毁万物。上德没有人的意识,只是一个自然现象,没有人的失败成功,没有人的德高望重与下贱鄙陋。也就是说,上德没有自己是德的意识,人把甘露这种物质,命名为上德。

   上德在道中沉浮,沉而失、浮而有,自动失有。正因为沉而失,才能浮而有。上德不拒绝沉而失 ,因此能够浮而有,这就是上德的不德有德。

    下德拒绝沉而失,保持浮而有,因此下德只是上德的一半。浮而有终将化为沉而失,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下德终将失去自己。这就是下德的持德无德。

    道是无有同一。德是无有互相变化的行动。上德是德的以无为主的行动。上德就是以无观有,在无的空间旁观有的出现与消失,这就是无的为,无中生有,有失同无,注意力在无,有只是无的舞台上的演员。无对有的出现与消失,没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上德的无以为。

    下德注意的是无空间中的有,注意的是舞台上的演员,无的空间舞台,退居次位。也就是说,下德对有的出现与消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下德的有以为。下德的有以为希望有不消失。

    上仁以有、为背景,无已经看不见了,有代替了上德的无的空间,成为有的空间,这就是有为。无以为的上仁,把静的有作为空间,动的有作为行动者,静有与动有是同一个有。静有与动有的二同一,是上仁的意义,上仁对静有与动有,没有自己的看法,随二者互变,并不偏向哪一边。下仁偏向动有。

     上义以动有为空间,已经迷失在动的有为里,不选择有为的部分行动,已经很难做到,所以老子没有说“上义为之而无以为。”,而是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就是说,义摒弃了没有选择的仁,而直接选择了局部的动态的某一作为,以为这是正义的,已经没有了大局观。

    上礼相当于主人邀请客人赴宴,客人来不来赴宴,主人并不强求,主人只是有请客的愿望而已。下礼是用手强拖客人来赴宴,不来赴宴不行。于是会出现心不甘情不愿的客人,身赴宴而心不赴宴,这就是引起主客对抗的开始啊!


     事物的发展,是阴阳循环隐显互变的。道德仁义礼,道隐德显,德隐仁显,仁隐义显,义隐礼显,失去隐就得到显,隐先而显后。所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仁义礼,随着前面的失去而后面的得到,心平气和越来越稀薄,道的真信越来越少见。道的真信穿上礼的第四层外衣后,道只能露出手和头了,心腹都看不见了。手和头是道的光华,心腹是道的实质,不见实质只见光华,是愚昧的开始。

    立身天地的大丈夫,对待道德仁义礼,从礼开始逆流而上道,不居下流的刻薄,而居上流的宽厚。不处下流的表象,而处上流源泉。去彼取此,大丈夫的事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