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抗日史话:几位嫡系的抗日英雄
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中国健儿仍然努力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场中驰骋。其间,不乏令人景仰的英雄志士,他们在汗洒赛场后,更以生命去捍卫国之尊严。其中,赴德国柏林参加1936年第11届奥运会的中国拳击队的4名运动员中,在次年的抗日战场上就有3人英勇捐躯。而这3位中华拳王中的两位,选择了以肉身缚炸药与日本战车同归于尽的方式,用鲜血抒写了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忠诚和爱。
1936年8月1日至16日,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由政府官员、体育界名流和运动员教练员等143人组成的代表团参赛,其中运动员69名,包括李梦华、王润兰、靳桂、靳贵第4位拳击运动员。他们4人全部来自商震将军的32军。
当时,第32军军长兼河南省主席商震将军热心体育,在军中开设了体育部及体育训练班,设有足球、篮球、田径、马球、拳击等项。军队除训练之外,人人从事运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士兵对体育的兴趣和知识提高了很多。在这些体育专业队中,拳击队最为出色,队员有十余人。
1936年6月,中国代表团在上海乘坐意大利邮轮出发。7月23日,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4位中国拳击运动员参加柏林奥运会,引起了媒体的重视,中央通讯社记者冯有真在1936年7月12日《申报》刊登的报道中写道:“32军所派的4位拳击运动员,一般人都不很重视,以为一登世界舞台,就要被人家打得鼻肿血流,倒下地来。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据说商震军长提倡军队中的体育,不过两年时光,已使士兵的兴趣知识提高得很多。尤其是拳击这种运动,就是被击倒在地,只要能爬起来,还是要继续抵抗。这种一息尚存拼命奋斗的精神,对于整个军队是有很大关系的。”
8月10日,第11届柏林奥运会拳击赛正式开始。首先出场的是中国拳击运动员王润兰,他在重量级拳击预赛中与荷兰选手福克相遇。
王润兰于1913年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留楚镇一个富裕的乡绅之家,自幼爱好武术,有“小拳王”之称。1934年,21岁的王润兰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投笔从戎,考入32军军长商震在北平举办的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第二期,立志报国。入学不久他就靠着武术底子,被选入商震创办的拳击队学西洋拳击。
在与福克的遭遇战中,王润兰打得很苦。对手福克经验老道,战至第三回合时,王润兰上唇被击裂,血流满面,站立不稳,仍顽抗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终局依然屹立,最终因点数不及而被淘汰,被称作“虽败犹荣”。
中量级选手靳贵第是河北省灵寿县人。他自小习武,臂力过人。17岁时入伍编入第32军。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外国大力士纷纷到我中华炫耀,但靳贵第多次参加比武无一落败,取得多座奖杯。遗憾的是其奖杯在“文革”期间遭损毁,未能存留于世。
靳贵第遭遇英国中量级拳击冠军希瑞姆顿。他愈战愈勇,使得希瑞姆顿难以招架。受挫的英国选手恼羞成怒,竟违规以左肘猛然将靳贵第撞倒在地,靳贵第还没起来,又遭他猛击几拳,再次栽倒,口鼻出血,腰部负伤,英国选手严重的违规行为令现场嘘声四起。现场裁判罗林(法国人)判希瑞姆顿严重犯规、靳贵第胜出!但对此判定,英籍主裁格林不予理睬,反判希瑞姆顿胜出。爱尔兰籍检察员也昧着良心作了伪证,一时全场哗然,观众不肯离去。但任由中国拳击队教练如何愤怒抗议,起不到任何作用。
王润兰、靳贵第等4位拳击运动员归国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4位拳王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怒火,投身抗日战场。
当时32军驻扎在邢台一带,在接到抗日前线作战的命令后,靳贵第将随军的妻女送归原籍,当时女儿尚不满4岁,分别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他义无反顾。1937年底,在安阳的一次保卫战中,危机关头面对日军的坦克,靳贵第身上绑满手榴弹跳了上去,与侵略者同归于尽。
另一位拳手王润兰,回国后任32军的排长。1937年9月14日,王润兰率部参加了阻击日军南下的河北元氏战役,在漳河北岸阻击来敌。与日寇的激烈战斗持续了数昼夜,王润兰率部坚守阵地,甚至在肉搏中数度将日寇撵出阵地。9月21日拂晓,最惨烈的战斗开始了。由于连续几天的战斗,王润兰所部伤亡很大,而此时后续部队还没赶来。面对日寇冲上来的坦克,王润兰做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选择——他把手榴弹都聚集起来,绑满全身冲上去,最终把坦克炸毁了。王润兰为国捐躯时年仅24岁!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家人才知道他已牺牲。
同样参加柏林奥运会后回国的靳桂,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也壮烈殉国。对于这位牺牲在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华拳王,人们对于他的详细情况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千古憾事。
1938年出版的上海《孤岛周刊》刊文,祭奠了为国战死的中华拳王,题为《中华四拳士——靳贵第等殉国记》。报道如下:“曾参加1936年柏林世界运动大会(奥运会)的中国拳术选手靳贵第、靳桂、王永兰(即王润兰)三人不幸殉国疆场。还有一位李梦华仍在前线作战,不仅(是)整个拳击界的荣耀,更是四万万民众的光辉!”(据《青年参考》罗存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