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眼睛——马耳他印象

饥饿的眼睛——马耳他印象

廖康



到达马耳他已经是凌晨一点了,虽然渡轮在海上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出租车司机仍在码头上举着牌子等侯我们和两个法国游客。这个岛国还没有入睡,街上车水马龙,到处灯火辉煌。真是个旅游城市啊,夜生活这么热闹!一上岸,我就感到眼睛不够使:棕榈树沿岸排列、古城墙环山围绕、小帆船桅杆林立、大教堂钟楼高耸。灯光、月光把近海映照得水波粼粼,闪烁着神秘。夜宴的歌声乐曲不时隐隐传来,夜幕后面隐藏着什么?我渴望得知,我的眼睛饥饿了。

清晨醒来,打开窗帘,拉开法式落地窗,走上露台,啊,我们的房间靠海这么近!换好游泳裤,走出去就下海了。早就听说地中海五彩斑斓,今天才见端的。水本身当然没有颜色,只因海水清澈之极,天空又那么晴朗,海水深浅不一,海床底色不同,或是白沙、金沙,或是各色礁石,或是疏密不同的海草,这一切都折射着灿烂的阳光,呈现出迷人的水彩。有的好似杏仁霜露,有的如同脱脂牛乳,有的仿佛溶化的翡翠,有的像蓝宝石、祖母绿、紫水晶。而且,这一块块、一条条海水的不同颜色并不是规律地排列,由浅入深,而是无机地,错杂地交织在一起,不停地动荡;波翻晶莹、五光十色、浪动妩媚、百态千姿……当然,真正无穷无尽、大片大片的海水还是那些介于深紫和墨绿之间、永远涌动着的波澜,犹如玉山倾倒,盖地铺天,层层叠叠扑泄到目力所及的四面八方,让我不知何处是地中海,何处是海上天。

马耳他从五月到九月,几乎每天都是风和日丽。马耳他优美的海湾自然形成理想的海浴胜地。各式各样的旅馆饭店沿海兴起,整个小岛就是一个旅游之国。多数人靠游客为生,自然也就格外友好。与意大利人一样,马耳他人也是各族优良品种混血而成,一个个看上去都很养眼。这些俊男美女也许有更多摩尔人的基因,也许太阳晒得更多,他们的橄榄肤色更深些,更显得健康。马耳他语听上去更像阿拉伯语,但与意大利人不同,马耳他岛民多会说英语,且带有牛津口音的痕迹。马耳他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长达七十多年。英国人喜欢说那是平静公正的年代,岛民似乎也认同。

但历史上,马耳他人差一点就成为说法语的国民。法国大革命后,马耳他慑于拿破仑的威名,这个彪悍的民族就像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样,一枪未放,就归顺了法军。拿破仑还在其古都莫迪纳(Mdina)住过六天,推行了他的法典。但拿破仑一走,法军就开始掠夺马耳他教堂的金银器皿,以补充匮乏的军需。这一下可激怒了岛民,他们揭竿而起,杀尽法国官兵,连驻防总督也被扔下城楼摔死。随后,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来了,他施以仁政,待之怀柔,为英国统治打好了基础。马耳他乃欧洲的战略要冲,二战期间,德国对其狂轰滥炸,每天倾泄的炸弹比扔到英国考文垂市一个月的还多。但马耳他没有屈服,联军后来才能够以它为跳板,轻而易举地拿下意大利。游览古都莫迪纳,看到这点历史,我不由想到彼得大帝曾用酷刑折磨企图政变的御林军官兵,却无人招供。他抚摸着其中一位硬汉的臂膀,感叹道:“真是条好汉,算了,放了他吧!”没想到,那位军官竟然痛哭流涕,把指使他们造反的人全都供出来了。马基维利若知道这类故事,也许会就刚柔相济的策略,大书几笔,丰富他的《君王论》。人哪!我们的高贵品质,往往也是弱点,政客会无孔不入呢!

说到折磨人,我必须提一句马耳他教堂里的壁画。欧洲多数教堂的壁画皆大同小异,描绘创世、圣灵告知、耶稣的生平、受难,等等;连风格都很近似,总是那么庄严、肃穆,让人敬仰。也许是因为马耳他远离欧洲大陆,受阿拉伯文化影响,他们对这些同类题材的壁画表现得相当不同;格外平易、活泼、美丽。在莫斯塔(Mosta)的教堂里,连天使都跳跃着,单脚着地,落到玛丽娅面前,告诉她已经“纯净受胎”,而圣母却是个饱经沧桑的妇女模样,很可能更接近真正的阿拉伯人。在莫迪纳的圣保罗大教堂,我见到画得最年轻、漂亮的黑发圣母,一副农家少女的风采。画在拱顶的基督受难图风格与众不同,年轻健美的耶稣扛着十字架,黑发飘逸,风采流霞,他身后执鞭的罗马军校也颇英俊,陪衬着少年英雄。壁画表现的与其说是受苦受难,不如说是视死如归。那神情,好像在说,这人世,真没什么好留恋的。我走也,回家喽!

在莫迪纳,我还看到一种特殊的美。以前在画册、影集上看到过很多阿拉伯风光的精品。我强烈地感受到美,却说不出是什么造成了那种特殊的美。这次看到实景,我明白了,那是贫瘠赤裸、单调一致、生命缺失衬托出来的美。莫迪纳是座巨大的城堡,是一色地略显橘红的土黄岩石建筑,在明晃晃的蓝天白云下,被灿烂的阳光照得发亮。全城基本上没有树、没有草,偶尔一蓬鲜花,一挂垂莲露出窗外,搭在墙上,便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让人心醉了,眼迷了,仿佛见到美的极致。难怪美人照像要在断壁残垣前弄姿,要在荒凉的岩石上拍摄。难怪文革期间看到舞台上男女红卫兵共舞,偶然碰下手也会让观众怦然心动。难怪久在海上的水手看到蠢笨的海牛会称之为美人鱼。难怪荒岛旷男们挖出来一个硕乳巨臀石头丑女,竟美其名曰“马耳他的维纳斯”!美在绝大程度上就是这么主观,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而这主观又往往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当然,也有人为的环境:灰蓝的人海中就显出红都女皇一人的风采,黑袍面纱遮掩的美容也许会激起更强烈的渴望,唯余三点的全面暴露反而倒了审美的胃口……

比基尼游泳衣是二战后开始流行的,这也和古板的英国人有一丝瓜葛。邱吉尔首相在称赞英国皇家空军时有句名言:“在人类冲突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欠这么少的将士这么大的情。” 比基尼游泳衣的广告商及时利用这名言的句式,打出广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布挡住这么多的部位。”(Never so little on so much)顿时,这三点式泳衣风行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短的广告带来过这么大的效益,使厂家成为二战的最大赢家。可惜有些人不知道衣服,包括泳衣,不仅饰美,还遮丑。虽然她们前胸邋遢、大腹便便,也偏要一展无遗。即使有魔鬼身材,审美也会疲劳。于是,有人更进一步,索性把乳罩摘掉,抢他一眼。你如果看到一群男士突然转头仰望一个方向,那一定是多了一位大胆的女性。当然,人家也许只是想痛快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她们不可能不知道,敞开的胴体未必有箍耸的上身好看。幸好男人们多有自知之明,不肯为肌肤的痛快而滴里嘟噜地裸泳。如果有一天,裸体浴场普及了,虽然可以尽情地亲近自然,却不知美将何在?

毋庸讳言,很多人去海滩不仅仅是游泳、晒太阳。观赏、展示健康俊美的人体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注意到一位衣着整齐的男士坐在带伞的轮椅里,长久地在海滩上观望。顺着他的眼光,我总会看到最婀娜的身段、最妩媚的姿态、最姣好的容颜。他的眼光明白无误地透露着对青春、对健康、对勃勃生机无尽的向往。也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原本耷拉着脑袋、塌胸腆肚的中年男子突然收腹、挺胸、昂首。那一定是因为有个漂亮少女走过来了;她身着三点,脚踏金沙,从泛着海泡的浪花中走出来,犹如波迪切利所绘的《维纳斯诞生》,却又比那二维的油画妖娆百倍。现代的姑娘,没有一丝忸怩作态;她骄傲地扬着头,旁若无人,却知道大家都在注视她,便更加得意地徐步前行,仿佛无言地命令雄心勃勃的男子们:去征服世界吧!把它拿来放在我脚下,我就对你们笑一笑。

六天,对拿破仑来说,也许足以在这小小的岛国推行他的法典,欧洲还有广袤的版图待他征服,放在约瑟芬,或是戴瑟瑞,抑或是他母亲脚下。但对我这样胸无大志的普通游客,却连饥饿的眼睛都未满足。马耳他,我若能再来饱餐你秀色,此生复何求?

2006年9月11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