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的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不知是谁借给我一本《小夏蒂》,我看的入了迷,被小夏蒂眷恋故乡土地的情怀故事深深感动。那时文革,书少,可能想看书的欲望反而更强,不管什么书,拿到手就看。后来读到《秋海棠》、《啼笑因缘》等,记的那是初中二年级,我在同学家给两位同学讲书中的故事,结果,同学的妈妈、哥哥以及隔壁的邻居都跑来,围了一圈,听我讲书中的故事。
特别在初中,那时看书,常常和父亲闹矛盾。晚上父亲总是先问我,看到几点,我会说,大概十点;到了十点半,父亲就会说,已经十点半了,可以结束了,我就说,再看一会儿;一晃到十一点半了,父亲急了,还没结束,我再跟一句,十二点一定结束——到了十二点,如果故事情节刚到高潮,岂不是欲罢不能,可父亲是为了我好,为了我明天的学习,所以只得作罢。那时,我们几个学生干部,在学校里有一间办公室,所以,我后来干脆搬到学校,住在办公室,看书那叫过瘾了,一本几百页的书,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东方拂晓了。
后来,渐渐领悟到要择书而读,因为生命有限,时间宝贵,知识量大,应萃取精华。再后来,经过一些人生历练,知道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记得多年前尚未出国时,我坐在上海衡山路15路公车站旁的咖啡馆里,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初步了解认识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享受当下现代科技交通之便利,周游当今世界东西方一些国家,又在大上海这样一个科学文化汇聚、信息流量很大的城市生活数十年的我,究竟该怎样生活?也没想到,如今,一个美国人写的书,《相约星期二》竟然在这方面给了我不少启发。
想起自己读书的事情,就这么信手写来,和你分享。想到以前练书法写过的一付对联,也一并录在这里:
书为天下英雄胆,
善是人间富贵根。
(写于2008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