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退步集 > “且说说我自己”(2)

新浪文化读书 > 散文随笔 > 陈丹青:退步集 > “且说说我自己”(2)

“且说说我自己”(2)

http://book.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0:00 新浪读书

编辑在电传里问:什么因素、什么时刻使你萌生了、确认了要当一名“艺术家”的想法? 

 我不知道,也不记得。至今我羡慕能够留起络腮胡子的人,我真想知道是什么因素、在什么时刻,他们的胡子开始“萌生”,并 “确认”为络腮胡子,而我却没有。  

 编辑又问:面对现在艺术学院最年轻的艺术学生,如果他不知道您,会如何?  

 在今年出席的几次座谈会上,“最年轻的学生”递给我的字条会这样的提问:“请谈谈您的初恋,还有中年的欲望。”底下加个小括弧,歪歪斜斜写着:“一定要回答呀!”

 我“会如何”呢?我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男生女生根本不讲话。至于中年的欲望,请诸位等到中年再问吧。  

  编辑还问:听说两次您的流泪,一次是在伦勃朗画前,一次是在学生面前。  

 胡说!我从未在“伦勃朗”或“学生”面前流过泪。在别的 时刻或场合,我确曾纵容过自己的眼泪,有时,那简直是欢欣的经验,但除非“刑具伺候”,我绝不招供详细,直到我愿意将之转化为别的叙述方式。

 罗兰·巴特在他追念亡母的著作《明室》中,母亲以及母亲的照片是贯穿全书的话题,可是在书中的大量照片里既没有他的母亲,也没有他自己。他坦白,但什么也没交代。他说:  “我要发表心灵,而不公开隐私。”  

 年轻的达利初访毕加索:“先生,我今晨抵达巴黎,没去卢浮宫,先来看您!”  毕加索应声答道:“你做得对!”  艺术家自当如是看自己。

 凡·高同志要算是倒霉的,但他在给亲兄弟的信中说:“有一天,全世界会用不同的发音念我的名字。”  这算是“隐私”还是“心灵”?

 20世纪初,据说散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的“盲流画家”中有位老兄每天早起将脑袋伸出阁楼天窗对着大街吼叫着:我是天才,我是天才!  

 看来我不配是个艺术家,不因谦虚,或因我是中国人。少年时,我在穷山沟里好像曾经躲进被窝偷偷默念过“我是天才”之类谵语,因是过期太久的陈年“隐私”,可以“发表”,聊供读者笑一笑。当代中国艺术家总算敢于公开求声名,放狂话,遑急旷达,旷达而遑急,似也渐与西方人连同一气。我就不止一次在国中关于艺术的文字中读到引自安迪·沃霍的话:  “每人出名五分钟。” 

  二十多年前,我时或被人告知我已出了名。近年回转来,小小美术圈的同行居然依旧记得“陈丹青”。只是这点若有若无的小名声,与“我自己”有什么关系?是什么关系?每见围上来要求签名的“最年轻的艺术学生”,我总是感到委屈而失措:替他们委屈,替他们失措。我签,但即便是伦勃朗或毕加索此刻坐在正对面,我一定不会走上去要求签个名。我会目不转睛看他们,假如能够,我愿为他们捶背,洗脚,倒尿壶。齐白石说他甘愿给青藤八大磨墨理纸当走狗,绝对真心话。

  编辑的电传还说:即使现在,也有人不断在对《西藏组画》做解读。

 不见得吧,要真是那样,我该怎样解读这“不断的解读”?那是我的“声名”还是“我自己”?关于那些画,倒是四川美院一位学生说得最痛快。他生长在拉萨,与我老交情,看到后来一拨拨画家跑去画西藏,他脱口而出:打倒陈丹青! 

 上个礼拜我遇见了陈丹青,真的!还是在湖北,讲座过后,同学们又挤过来要签名。忽然人丛里钻出一位能说会道的小姑娘,江西人,属羊,与我闺女一般大——大家哄笑了:原来这姑娘与我同名又同姓——名叫“丹青”的同志我知道好几位,同名同姓,现前面见,却是第一回——我们彼此瞪着,傻笑,不知如何是好。她要是个男子,与我同龄,我就可以模仿安迪·沃霍聪明而善良的恶作剧,聘请这位陈丹青为我抛头露面开讲座。不是吗?在众人的朗声哄笑中,我俩终于并排站站好:这回是我要求与“陈丹青”合个影。  临了,陈丹青同志一定要我为她写句话,我就写:  丹青:你怎么也叫陈丹青?接着签了我的名。  但随即我就后悔了:凭什么人家不能也叫陈丹青?我该这样写:  丹青:我也名叫陈丹青。
 
(2000年11月1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