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2):中国对美五大优势



《解读中国》(2):中国对美五大优势




汪翔



            20091113日,奥巴马访问中国前夕,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国在经济危机中仍然保持活力,而‘年轻’的美国却显得年迈虚弱,经济陷入不景气的泥淖中。”

基于作者自己对于中国的感觉,提出了美国可以从五个方面向中国学习的建议。那么,我就作为一位华裔,来解读一下这种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这些方面美国“应该”学习,美国会不会去学习?如果不会,为什么? 



 其一,明确发展目标,投资基建动员全民力量 

在这一次救市行动中,中国政府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私人投资不足时,增加公共投资以弥补,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的实际上就是保持投资水平不下降。

而公共投资的对象选择,提出就应该是公共产品。基础建设就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如果政府不将那些使用权利卖给一个个的私人公司的话。在中国,道路的使用权可是远贵于在美国同长度的,即使按照6.81的美元计算也是如此。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就意味着供不应求,增加攻击自然就是有利于社会价值的增加的。不过在中国,似乎不是那么简单。价格高并不是没有路可用,而是路的使用权被垄断了。

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道路是国家、州什么的分得很清楚,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关系,也有自己的修理和维护的资金来源。

比较两者,关键应该看看,为什么美国人反对花大价钱搞基础设施。在一个民主政体,应该是有大多数人反对才可能被政客采纳的。



就此认为,美国政府不做长远打算,只搞短期获益的工程,似乎没有道理。 

再同时看看中国的情形,由于中央集权,即使是很多人反对的大项目,也可以通过操作,来让人看到,那个项目是得到多少专家认可的,也就是说,科学性没有问题。三峡大坝的建设就是这样,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反对声音。我不知道这种反对声音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没有公开的投票选择,也没有很权威很真实的民意调查结果。不过,至少一点:对于如此大的项目,仅仅科学性肯定是不够的。而且,中国的那种精英政治,一切以“专家”的主流意见是从,恐怕也有很多问题。

美国人不太喜欢搞面子工程,它的这种政治体制,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到很多很大的面子工程。而在中国却可以做到。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再者,美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私营经济的推动,国家能够做的就是保证竞争机制的公平和完善。国家本身没有太多的财力去搞经济建设,它也不应该去做那种事。确保社会的机会平等和财富分配的均等,照顾弱者等社会功能的关照,才是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能不同,权力大小不一,追求的目标自然就会非常不同。

在这方面,美国不学中国也罢。倒是中国政府要好好思考一下美国人经营国家的模式。不要以为一个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很大打击,就自己以为可以为人师了。竞争看的是长远的优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其二,持续向教育系统注资,注重人才战略性培养。

文章说,“虽然不少中国人抱怨孩子的负担过重,但是从其它方面考虑,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向教育系统投入了大量资金,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看来,这位还是在闭门造车。在我看来,中国今后的再次败落,问题就主要出在两个方面:教育的失败和政治改革的不到位。教育失败的危害性还更大。

过去说,中国的大学教育不如美国,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很多。现在看来,即使这点都是自我狂妄之言。

中国学生做数学题的功夫,一般而言很可能比美国人强很多。但是,这种一般而言有价值吗?再者,美国教育的成功,除了美国这个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比较容易生存的空间外,每个孩子还在很多不可量化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再者,中国基础教育的那个压抑法,一代代下去,我都担心,会让中国人的基因变异,通过大量心理问题的出现和遗传,最后将一个民族搞得没有创造性只有相互为了一些“雕虫小技”而互相扼杀。



再者,即使国内已经花了大量的金钱来发展农村的教育,可是,那里的教育条件还是不堪入目。在这方面,中国人还是应该向美国人多学点。 

其三,养老模式保持文化连续性,社会联系紧密。

中国人的三代同堂,离婚率低,让普通的美国人很难理解。还以为那是因为美德,实际上,很多时候你是没有选择。如果有,我不知道有几个人愿意接受几代人住在一个有限空间的现实。不说是年轻夫妇有着对清净空间的生物要求,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也还是希望多点安静的个人空间。再者,对于小孩的教育,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觉得,老人可以做好的。如果条件许可,让父母独自住在不远的地方,不是比三代同堂要好很多吗?

至于中国人的离婚率低,我感觉到,实际上很可能是离不起。再者,在一个市场上单身男女比较少的地方,如果你离了,很多麻烦也就跟着来了。更别说,按照国内现在的生存条件,一个人带个小孩生活,应该还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

那位作者说:“很难想象中美对待老年人的方式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中国人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件丢人的事情。父母培养子女,子女反过来照顾年迈父母的模式千百年来一直在持续,已经变成一项文化传统。虽然照顾老人会带来经济负担,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带来许多好处:老年人可以帮忙带小孩;保持文化连续性,使社会更为紧密。”“在美国三代同堂的现象也常有,但在20世纪,美国变成流动性和无根性的社会。美国老龄人数量将从20073860万人增长到2030年的7150万人,疗养院系统已经不堪重负。 



看来,在美国,自以为是的人还真的不少,即使是《华尔街日报》这样等级的报纸,也刊出如此不明事理的分析文章。 

其四,养成健康储蓄习惯,增加投资创造就业机会。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有很高储蓄率的原因,不少人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中国人拼命储蓄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且,在那个赚点小钱时所节省下来的,最后还是被一再的各种形式的通货膨胀给吃掉了不少。从这点来看,我只能说,中国的普通百姓还是很可怜。他们所过的还是一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活。或者说,他们依然挣扎在想活得像个人样的边缘。

美国人不储蓄,或者储蓄率低,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因为,那样做是最佳的选择。再者,就别谈中国和美国的就业率比较了。在中国,如果你说失业率在30%以上,我不会不相信。不管美国的失业率有多高,至少你看不到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为了一个麦当劳的职位而打破头皮的现象。中国的许多数字真的是很难让人相信了。

文章作者说,“奥巴马访华肯定会要求中国人增加消费,这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这位又不想想,中国的那种生不起,读不起,嫁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现状,难道可以靠你这个欠了中国人民上万亿美元的美国总统来解决不成?



有时候我想,中国政府倒是可以考虑,将借给美国政府的钱,抽出一半来扶持国内的弱势群体,一旦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存没有问题,那么,内需的提高才有可能。 

其五,投资具有面向未来的远见,民众努力可改变自己命运。

我实在是不知道,《华尔街日报》撰稿人的选拔是怎么进行的。反正,我是无法理解,下面这句话和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个个例对于解读中国不同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少说服力。

作者说,“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巨资并不只是为了创造就业岗位,小孩勤奋学习更多是为前途考虑。作者曾访问过一位叫做张新的年轻人。他来自一个非常贫困的农业大省,父母都是农民。张新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华为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他说自己的成功已经使家人完全改变,他的子女再也不会以种地为生。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从中感到中国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国家。”

中国现在很多年轻人实际上在做无用功,不管他们怎样用工,最后都没有几个人能够上一所像样的大学,而花了十多年从小学到高中的奴役生活,在搞坏自己的身体和神经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面对这人生尴尬的现实。再者,即使你勉强上了一所大学,你的付出真的值得吗?如果不值得,为什么还要做呢?



人是理性的,人的这种理性已经开始表现了出来。大量的年轻人放弃高中学习直接工作,就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如果国家觉得这种放弃将危害国家未来的利益,那么,政府就应该在提高他们投资回报率上下功夫,而不是通过欺骗的宣传,来鼓励人们继续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去做,最后让他们发现自己被耍了。 

『汪翔(原创),作者保留所有权利,引用请注明出处,20091115日』

sunjkl 发表评论于
美国如果向中国学习就不是美国了。美国会继续它的基督统治(信仰决定一切)、共和党民主党的狗咬狗民主、自由市场经济(奥巴马的社会主义没门)、高消费、贫富悬殊、对外强权、掠夺他国资源和金融,最后像英国一样自取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ncpga 发表评论于
make sens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