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的回声》zt-不同时代的男人和女人的情感,很现实的问题



网上常见关于男女关系恋爱情感方面的文章。爱恋都是有条件的,的确没有无缘无
故的爱。至于爱情的基础,或是条件,象才华相貌,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情相
悦,历经时代变迁而不变。有的,如权势地位,物质财富,恐随社会时代而更新,
从两亩地一头牛,三大件,城市户口,到绿卡,豪宅,大款。听说白金钻戒是国内
当今结婚最受欢迎的情感信物。和《初恋的回声》中提到的60年代的四两粮票,抑或
发表文章的校样相比,确若隔世而语。
孰不知哪个更刻骨铭心。

朋友最近提到这篇发表在1980年《十月》的小说《初恋的回声》,被称为上世纪60
年代中国无人能与之比肩,但评论家们却始终保持沉默的小说。在网上找到后,不

能释手。一气读完后,掩卷思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很有感慨。虽然庆幸没有赶
上那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又开始遭难的岁月,但在几年的插队生活中也体会到那种饥
饿与遭人歧视的不平待遇,当然程度远远不能与当年的“右派”们的遭遇相比。小
说,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也无当今颇为时尚的感官刺激章节,但对能够体会那种
摧残人身心岁月的读者来说,有一种震撼的感触。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终审评
委张守仁先生于2005年对作者给予极高的评价,“由于其艺术质量峰值之高,不仅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国中无人能与之比肩,就是放在新时期繁荣以来众多获奖的中、
短篇小说中也毫不逊色,且仍能显示出它们卓异的光彩。”也实在为“当代评论家
们、文学史家们从不对余易木的作品议论几句,或记上一笔,一直保持高度的沉默”
的现实而不解。看看这几年那些让人读不懂的各种“得奖”文学作品,唉...

值得庆幸的是,余易木的另外两篇作品,《荒谬的故事》和《精神病患者或老光
棍》
即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209年9月的报道),嘱国内朋友代为关注发行
日期。



--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终审评委张守仁先生于2005年,悼念余易木逝世六周年
时撰文,张老以文学界少有的严肃和愤激写道:"余易木在阶级斗争剑拔弩张的岁月,
漠视权贵、呕心沥血写出的这两部作品(注:《春雪》和《初恋的回声》),由于
其艺术质量峰值之高,不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国中无人能与之比肩,就是放在新时
期繁荣以来众多获奖的中、短篇小说中也毫不逊色,且仍能显示出它们卓异的光彩。
可是当代评论家们、文学史家们从不对余易木的作品议论几句,或记上一笔,一直
保持高度的沉默。这是有意的绕过呢,还是无意的疏漏?这是否反映了当代文学评
论家们研究的视野因忙于热门话题而过分狭窄呢,还是因为缺乏独立识见而产生的
跟风、从众心理在作祟呢?笔者孤陋寡闻,在此就教于方家。"
刘达希 2006年5月30日深夜 整理于成都
摘自: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yuyimu_2.htm

--当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历史有了转折之后,这篇地下小说才以手抄本的形式冒出地面。打成“右派”后发配
西宁、改正后回京工作的美术家王复羊把《春雪》带到首都,交给作家从维熙,再由
从维熙把它交到我手中时,已是1980年春天了。我看后眼睛一亮,建议立即发稿,安排
这篇《春雪》发表在《十月》1980年第3期上。我们尊重作者的意愿,发表时决不改
动原稿中的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并在文末署上“1962.8.西宁”的写作日期和地
点,以完全保持文本的原貌。作者在小说中引用了一首叶赛宁的小诗:"He BepHyrb MHe
Ty HopkyпpoXлaдyю,/He BиAaTb MHe Moapyги CBOeй,/He cлыxaTb Ty NecHю
oTpaд- ayю,/чTO pacпeBaл B coлoвeй……". 
我担心多数读者看不懂,征得作者同
意,才在附注中加上我的译文:“回不来了,我那凉爽的夜晚,/见不到我那亲密的女伴,
/听不到那欢乐的歌:/夜莺在花园里婉转鸣唱” 。

--《春雪》发表半年之后,余易木从西宁给我寄来了中篇小说《初恋的回声》。该小
说写于1963年4月至1965年4月,其时阶级斗争之弦绷得铮铮作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在康生唆使下,报刊上开始对《刘子丹》、《李慧娘》、《红河激浪》、《早春二月》、
《舞台姐妹》等小说、戏剧、电影展开了排山倒海、蛮横无理的大批判。众多文艺
单位先后传达两个关于文艺问题的最高批示:“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
,“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
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并于1964年12月
开始,在全国城乡开展四清运动,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
路的当权派”。
余易木在众多作家套着意识形态紧箍咒、噤若寒蝉之际,竟大胆描写了周冰、梅雁、
杨芸三个知识分子美好心灵的压抑以及他们苦难人生的历程。其情节之跌宕,感情之
浓醇,相濡以沫中的心心感应,生离死别时的暗泣吞声,读来催人泪下,悲伤难抑。我
看完此稿,立即把它一字不改地编发于《十月》1981年第2期。文末仍署上写作的时
间和地点“1963.4.西宁──1965.4.上海”,以珍视文本的原貌。

摘自:《美文》2005年07期 作者:张守仁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8300&ID=99564


《初恋的回声》小说的全文来自的博客,为了便于阅读,把文字集中,
排版略加改变,易于在此登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