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敌”的方先觉和“起义”的河南民众zt

“投敌”的方先觉和“起义”的河南民众

一、武汉会战与豫湘桂会战

在二战国家中,似乎没有一个其他的国家象我们一样,会有这么多人憎恨、漠视为国牺牲的本国官兵。对待那段历史的同样事件,我们常常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官兵,在一些人心中是重于泰山的,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因为他们没有牺牲在取胜的战场上,就要奚落嘲讽被他们,甚至夸大自己军队的失败。

抗战期间,有两次会战的规模是最大的。一次是武汉会战,日本鬼子调集了35万军队进攻武汉,而中国则集中了100万军队逐次抗击,经过数个月的苦战,中国军队未能守卫住武汉,虽然歼灭部分日军,但自己伤亡人数约40万左右,丢失了安徽、江西、湖北等大片土地。

对于这次会战的评价,大体没有什么分歧,无论是什么政治背景的人们,只要稍有中国人的良心,都对那些为抗战牺牲的官兵给予了肯定。其实,众不敌少,责任并不在于这些在战场上博命的战士。国家几十年的内战纷乱,长时期的贫穷积弱,使得中国官兵通常需要四到五倍于日寇的生命,才能抗衡敌人的铁蹄。

另一次大会战是豫湘桂会战。1944年,中国军队集中了30万自己最好军队反攻滇缅,为了扭转局势,日本经过精心准备,调集了51万军队,突然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战役。中国三个战场的守军约九十万人,经过了十个月的苦战,伤亡约三十万人,终不敌日军,豫、湘、桂三省约半数国土沦陷。

两次大型会战,评价却截然不同。与前者对抗战官兵的理解与尊重不同,这次却有了不少刻薄的声音。

二、“投降”的方先觉

豫湘桂战役中,爆发了抗战史中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衡阳保卫战。6月22日,日军两个师团约4万人进攻由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1万8千人防守的衡阳城。以这个兵力对比,日军取衡阳如囊中探物,可是居然被守军击败了;7月11日,日军补充了所有损失,并增加重型武器再次进攻,依然被击退。8月4日,日军集中5个师团约11万人第三次总攻,衡阳城破,中国守军伤亡惨重,只剩下2000余人战斗人员,弹药粮食也消耗殆尽。

至8月7日,衡阳保卫战持续了47天,日军约10万余人被牵制在这里。日军的伤亡也是惊人的,日方的资料承认有19000多人死伤。68师团长佐久间中将重伤、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被击毙,大佐及以下官员死伤更多。这个比例是抗战期间同样或以上规模歼敌最多的。期间,也因为有本次保卫战的缘故,日本东条英机内阁倒台。

城破的时候,方先觉原本选择了自杀,但被人制止了。如果他死了,部下怎么办?那近万伤员怎么办?难道就让他们在为国家付出鲜血后,任由日本人屠杀?他曾瞧不起常德保卫战的余程万,认为余程万抛弃了自己手下的2000伤兵,全部被日军杀害,而今天同样的情形落在他的身上。

方先觉认为他活下来的部下都已经为国尽力了,城破已无险可守、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再让他们死去是不公平的。经过谈判,方先觉同意放下武器,日方承诺不杀害伤员,衡阳失守。所有官兵被关押。

日军要求将方部改编为伪军“先和军”。但是日本人知道,被俘的第十军战士都是及其反日的,他们怎么可能将武器发还给他们呢。显而易见的,日本人是为了宣传,没有人会真的相信极度敌视日本人的方先觉和他的部下会有人为虎作伥,日本人也知道。所以一切都在宣传中。“先和军”并不存在,日军人只是将约100人的战俘编为运输队,而这些战俘却谋划着一旦拿到武器就暴动。日本人当然不敢给武器。

日本人并不高的伎俩成为了一些人攻击方先觉的罪证。既然日本人宣布方是伪军,那他就是。尽管方先觉在地方游击队的帮助下逃走了,尽管很多被俘官兵也逃走了,参加游击队打击日军,尽管剩下的战俘在抗战胜利后被枪杀,但先和军始终没有存在过。

方先觉成为争议的人物,尽管他的第十军是杀敌最多的,尽管衡阳保卫战极其惨烈。但有些人们并不关注这些。一些躲在后方的人谴责他们最终没有成仁,坚信先和军的存在,因为日本人都说了。这样的指责延续到了现在,今天依然有人说方还有万多人马就投降了,其实他们自己清楚这其中有近万无法战斗的伤员;还有人说,他们是军人,就该战死,但说这话的人有资格这样要求他们呢?

三、“起义”的河南民众

大凡对方先觉极为责难的人,却对河南的“民众起义”却要理解得多。豫湘桂的首战发生的河南。会战爆发前,河南爆发了饥荒。战乱又逢饥荒,人们的日子自然非常艰苦,饿死者不计其数。据作家“刘震云”称,政府没有尽力救灾,而日军就将自己的军粮给了灾民。在这里,我并不知道刘作家所称日军军粮是将自己的份额给了灾民,还是将日军从中国掠夺的所有粮食都称之为日军军粮,以显现日军的无私呢?,我估计不会是前者,日本人要是宁愿自己饿肚子来救河南灾民的话,刘作家岂不是要感动得以泪洗脸?总之,在日军进攻河南中国守军时候,一些河南民众和日军一起夹击中国军队,甘当真正意义上的伪军,刘作家称之为“起义”。他显然是同情这些伪军,厌恶牺牲在日军、伪军刀枪下的中国官兵。为了更进一步渲染官军的失败程度,还将进攻的日军从15万人缩减到6万人。

河南战役的详情,有些是很清楚的。也有很多是很神秘的。我们现在清楚的是,河南战役日方参战兵力15万人(很多地方将其说成是5万人,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了中国失败的程度),中方为汤恩伯部约30万人。这个比例,中方未必占优,且日军是精心准备后的突然攻击,中方战败,损失较大。

还有一些不清楚的事情。在日军进攻的同时,中国军队遭到了河南民众的袭击,约5万人被缴械。那么,我的问题来了:

这5万被缴械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发生在哪里,哪些县史有记载,哪个亲历者有回忆?缴械了哪些建制部队,这么大的规模,至少有团级建制吧?“起义”的民众是否真的如刘作家所说的那样去当了汉奸?坚信者提供的资料并不能解释这些显然很关键的问题。

河南战役有很多不解之谜,但能将进攻的敌人缩减到三分之一(我的印象曾是进了历史教材的),来夸大自己的败绩,显然很多话是未必可信的。


四、没有烈士的衡阳抗战城

衡阳保卫战毕竟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尊重。方先觉脱险回来,很多人都来欢迎这位英雄,许多报纸也表达了对衡阳将士的敬意。毛先生也称:“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

据说这个城市现在修建了纪念碑,许多当地的人们都以这场惨烈的保卫战发生在衡阳而骄傲。但遗憾的是,我并未听说过在这次保卫战中牺牲的上万官兵中有谁成为了烈士,有哪位幸存者因此享受了病老的优待救助。在孤独的抗战纪念碑上,似乎也没有刻上谁的名字。对于旅游开发来说,烈士的名字并不重要,这些已经献出生命的人,不妨再大度点,放弃自己的烈士名头吧。

烈士的遗骸大多堆放在衡阳气象局的高地下。埋藏着约3000具烈士遗骸的墓地于1958年被毁后,就几乎没有人去祭奠他们。他们墓前也曾飘过几缕香火,但那是日本鬼子享用的。1980年代后,只有日本人来过那里,给被击毙在那里的鬼子上香祭拜。这些牺牲的中国人,连他们的姓名、来自哪里都无人关注,尸骨抛洒在山地无人理睬,哪能指望属于自己的香火呢?

方先觉后来一直为此事纠结。这位安徽籍军人,在湖南几次会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对自己的声名是格外看重的。否则,一支叫预10师的连日本人都以为是杂牌军的部队,又怎么在第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呢。

他本可以躲避这次战斗的,衡阳保卫战时,他已经不是第十军的军长了,在蒋以大义为重的劝说,他留在了衡阳。他也本可以突围的,只要他忍心留下近万伤员,冲出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也可以自杀,每次作战时,都准备好了后事。

但是他没有选择这些,他选择了和他一起抗敌而奄奄一息的多来自浙江、福建官兵们在一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