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短缺的墓地资源、墓地商的投机、新式葬法的推广困难,正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让“活得起,死不起”成为了客观存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林禾、张梦洁发自北京、上海 “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后花园。按均价仅售人民币3万元整,值得一生典藏。”电影《疯狂的赛车》里一位墓地推销员的表演让人发笑。不过,当人们发现这疯狂的墓地成为现实的时候,更多的是哭笑不得。
清明前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墓单位迎来了墓地销售的黄金时期。任意打开一家墓园网站,价格表上的墓地价格少则数千元,多则数十万元。再到实地去看一看,如今可以供市民选择的墓地中,低于万元的已经不多见了。
活得起,死不起
北京市昌平区景仰园骨灰林管理处是北京市公布的29家合法经营性公墓之一,是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的大型骨灰安葬场所。目前该园出售的有成品墓和艺术墓,墓价包括占地费、墓料费、前期20年管理费。
“最低18000元起,根据占地大小不同、所用石料品质、多少不同,墓价相应不同。”该陵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高中低各种档次供不同需求的客户选择,现在是销售旺季,很多人都得排号等待。”
始建于1993年的北京八达岭陵园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的合法陵园。目前,该陵园的价格按碑型分为成型墓、成型艺术墓和设计艺术墓三种。价格分别是1万~3万元、3万~5万元和5万元以上。据该陵园工作人员透露,这样的墓地,已经“很便宜了”,价格更高的墓地一般不往价目表上写。
上海的墓地价格也同样昂贵。最近几年,上海新墓单价以每年至少10%的幅度上涨,总价低于2万元的传统墓穴基本很难买到。普通墓穴售价一般在总价2万至20万元之间,个性化艺术墓售价更高达5万元/平方米,而且必须7平方米起卖。
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一家公墓单位的销售处,陈女士来为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挑选一块墓地。不过,陈女士一问之下有些傻了眼。净地面积约1平方米的成品墓售价要7到8万元,这还不包括墓地的绿化费、维护费等。
如果是对墓碑的石材、造型等有特殊要求,价格还要更贵。陈女士摇头说:“房价涨,墓地价格也涨,真是活人买不起房子住,死人买不起一个小盒子安身。”
对于近年来持续高涨的墓地价格,有人因此形象地总结:高价墓地正构成拦劫人生终点路上的最后“一把刀”。在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的同时,“死不起”成为老百姓的又一个沉重负担。
卖方市场
由于大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近年来大城市的墓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每年死亡人口都要超过10万,也就是说,每年要产生数以万计的新墓需求。
中国人有着“入土为安”的传统,据民间的调查显示,约80%的人希望埋在墓地。如果每座墓按1.5平方米的尺寸来建,每年11万座墓,就需要16.5万平方米的土地。而上海目前只有44处公共墓地,有些小型公墓甚至面临土地消耗殆尽的“死墓危机”,由于供不应求,墓地的价格飞涨。
目前,国内每年丧葬费市场有约164亿的规模,基本殡葬服务包括:遗体接运、冷藏、火化、骨灰寄存等。该部分主要由民政部门下的殡仪馆垄断经营,价格由国家统一厘定。墓地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价格公开,由丧户自愿选择。殡葬暴利一般都发生在此。据业内人士透露,如果将墓地的销售收入也计算在内,殡葬业每年的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而相关产品的利润率超过300%。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殡葬协会会长王宏阶坦言,上海公墓单位的主要利润是来自于土地获得与转让之间的差价。
“很多墓地管理者为了获取暴利,故意进行炒作。在这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炒卖活人墓’的现象。”一家公墓单位的销售人员王立告诉记者,“由于害怕墓地价格继续上涨,类似这样(生前高价购买)的人很多。”王立将这些人称之为“墓奴”。
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公墓单位进行土地扩容迫在眉睫。近年来一些城市土地价格飞涨,与地价密不可分的墓价也就跟着一路上升。为了防止造成恶性循环,去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准备向公众推出1万平方米的低价墓地,但在供不应求的大局面尚无改观的背景下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孝心不打折
高价墓地的出现,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供应一方,需求一方的推动也不能忽视。
不可否认,“薄养厚葬”的观念在人们心中仍占有极高的比例。许多人认为,办葬礼一定要风光、体面,否则就对不起先人,这从某种程度推升了墓价的一路上涨。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公墓内墓地、墓碑大小不一,规格、质材、造型各异,既有奢华的“府宅”,也有简陋的“筒子楼”,显示出了森严的“等级界线”。在同一片墓区,有些墓地达上百平米,有些不足一平米。
有人因此开玩笑说,死人比活人更能烧钱,死人是活人的面子。活人走在大街上你一般不能分辨他到底是贫是富,但是一到公墓,眼睛随便一扫就能分清等级。
甚至还有人产生某种攀比心理,宁可下血本购墓,也不能丢了面子。
“墓地价格定死了,买墓地的人也不好意思砍价。有想跟我们砍价的客户,我们一般都会以‘孝心不打折’为借口拒绝,你一砍价就是对逝者的不敬呀!”一位墓地推销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推销技巧在“实战”中屡试不爽。
如今,很多墓地都有着“风水先生”这一特殊的岗位。“我们墓地销售处就组织过客户听风水先生讲课,宣传风水知识——山前山后、朝阳背阴、高处低处等。一些有钱人就会不惜重金买下风水宝地。”王立说。
新葬之难
事实上,一些城市很早就开始通过鼓励“移风易俗”的安葬手段解决墓地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公共墓地内不设墓碑,而是将遗骨和遗物放在骨灰堂,家属可以随意前来祭祀。这就是所谓的“壁葬”。此外“花葬”、“树葬”等形式也被倡导。这是将骨灰埋在花坛或树木下,让死者处于鲜花和绿树的环抱当中。
不过,虽然近年来公众对于节地的新型葬式的接受程度在提高,但新葬式的推广仍存在不小难题。
以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为例,这里占地800多亩,除了传统墓葬,还有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塔葬等多种新型节地葬。因为占地少、成本低,这些节地葬产品的售价比传统墓葬低得多,最便宜的只要800元。价格在1万元以下的墓葬产品占到整个产品总量的60%。
福寿园执行总经理伊华告诉记者:“价格在1万元以下的节地葬产品有几千个,但主动问津的人很少。我们刻意推销,也是阻碍重重。很多老百姓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有墓碑的、占地大的墓地。”
类似的情况在上海奉贤区的滨海古园也存在,目前该园内有1300多个低价墓地推销无门。自1991年起,滨海古园开始推行“海葬”(骨灰撒到大海),耗资100多万元兴建的海葬纪念楼和海葬纪念碑上,至今只留下不足两万名先人的姓名。每年的海葬人数大概只占到落葬总数的1%-2%。
该园一位工作人士告诉记者,政府早在1991年就鼓励人们采用海葬,新的丧葬方式确实可以节约墓地,但一些家属觉得这种节约方式有损面子,“在大多数老百姓的观念中,‘死无葬身之地’一直被视为终极悲惨之事,海葬难成气候。”
“墓地可是活广告,孝心看得见。买个更大更好的墓地,往后来扫墓的人,谁不会说你是大孝子呢?”王立并不看好“新式殡葬”项目的前景。(应受访者要求,王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