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北宋西北战线上的范仲淹。
北宋西北战线上的范仲淹。
最近在写酒和酒文化史,写到范仲淹。看了楼下的帖子,觉得十分荒唐,摘录抗西夏部分的内容,加以辩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主帅范雍(西夏人称为大范老子)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仁宗与宰相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员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西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后来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赶赴延州。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韩琦的看法却不同;他低估了西夏军优势,并激于屡受侵扰的义愤,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 夏竦为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派韩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获仁宗诏准后,尹洙又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庆历元年(1041)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驻马掩泣,痛悔不迭。韩琦毕竟是位正人君子,不坚持错误,和范仲淹取得共识后,积极支持范仲淹。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北宋抗夏名将,乃水浒传中鲁达任提辖的关西经略府“老种经略相公”种谔之父)的建议,先在延北筑青涧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在鄜延、环庆、泾原等庆州东北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在宋夏交界处筑起一座锲入西夏的大顺城。等西夏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这样庆州北部的边防,大体接近巩固。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们说“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对付”。
是年秋天.满头白发的范仲淹填下千古传唱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看样子宋代军营中有酒,不过是普通的浊酒,不是高档的清酒。借一杯浊酒,消万里思乡之愁,但更叫人愁的是:“燕然未勒归无计。”西夏犹在虎视眈眈,远不是汉和帝时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勒功而还”的时候。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西夏终于乞和,庆历四年(1044)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
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庆历新政”,提出“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十点主张,志在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现实。宋仁宗同意了范仲淹的建议,下诏实行。可惜只一年的时间,这些新政的措施大部分未来得及实施,就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韩琦、富弼、文彦博、尹洙等人被指责为“朋党”,范仲淹被贬任地方长官。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变革,是王安石变革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