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园内,有一现象很有趣。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园中游客中手持相机的比率很高,虽不是人手一个相机,但绝对可以说,三人行必有相机。说世博园内是世界上数码相机密度最高的公共场所不会为过。单反相机也比比皆是。凡有人的地方,你站在那里,左看右看前看后看,任何一个方向你都看得到单反相机。不时看到年青的MM扛着大头单反,这也是平时鲜见的一景。这样一个类似嘉年华的地方,有高密度的人群和丰富的素材,是一个很好的抓拍人物的公共场所。我尝试拍了一些,有的是路过抓拍的,有的是坐下休息时,找一个视野较开阔的地点,守株待兔地拍的。
20。世博会志愿工作者
这些绿衣者是世博会志愿工作者。好像是上海各高校学生轮替的。我去的两次都是复旦的学生在做,他们的服务态度相当好。看,就是平时站在那里当值,也有一定的站法,两三人时一定是站成排的。上海市民戏称他们是小白菜,因为衣服是下白上绿,恰似一颗白菜。
21。罗马尼亚艺术家。“谁说我们太XX,我们也要潇洒走一回世博园。”
22。穿着优雅的西班牙馆女士正在整理帽子。
23。四女士逛世博会,闲庭信步。
24。三剑客闯世博园,有点迷惑。
当时在英国馆前,突然出现这三个穿制服的小伙,在人群中很显眼,赶紧用200毫米长镜拍下,其实并不知他们来历。事后有人说,这应该是西班牙斗牛士的着装。
25。左:认真拍好每一张。 右:纪录下这温馨的一刻。
右边这张和上面第24张都是用的200毫米变焦镜,不折不扣抓拍的。当时正手抓相机眼观八方,捕捉猎物。一有猎物,必须在两三秒内搞定,否则稍纵即逝。200毫米的变焦镜不带防震,徒手拍。拍时并无很大的把握,事后看感觉尚可。这要归功于当时是坐着,一腿屈起,肘支在膝盖上,这个姿势帮了很大的忙。
26。“还是出国好啊,在俺们国家的街上可没有这样的机会和美女拍照啊。”
不明白阿拉伯人员作手枪姿势是何含义。我给沙特馆前的这两位沙特人设计了这样的内心自白,这是八九不离十的。这里有一个对比的例子中可证明,在阿联酋馆前,我正在拍馆建筑时,一个阿联酋的PLMM,穿黑袍戴黑头巾只露着脸,无意走进了我的镜头。我正在窃喜这张照片会有额外的收获,那位PLMM发现了我,立刻用头巾把脸包起来了。于是在我的照片上,阿联酋馆的建筑前,出现了一段黑色的,婀娜多姿的树干。
27。世博文化中心
这个建筑的下半部如图是一个盆状的结构。上半部是反过来,像一个倒扣的盘子,照片上显示了些许,因摄影角度太仰了。建筑内部主要是一个剧场,还有许多各国风味的餐馆,礼品店。地下一层有一个溜冰场,等等。在两个盆子的接合处,可以看到是观景回廊。我在上面绕了一圈。往南看是世博园,在北边看浦江风光,南浦大桥清晰在目,卢浦大桥近在咫尺。
28。世博文化中心的剧场
其实是一个体育馆式的剧场,估计可以两用的。剧场要看演出才能进,演出票是在进馆处领的。当天是东方歌舞团演出。不过俺是观者之意不在舞,而在景。
29。在观景台上眺望亚洲区。
中国馆雄起天际线。除此外,图中能见到的馆有尼泊尔,以色列,巴基斯坦,阿曼,台湾。这样登高远望也只能看到几个馆,可见整个世博园是很大的。在整个园区中东西,南北贯穿着“高架步道”。它是钢结构,很宽,上面走人,底下放着很多长凳,供人休息,还有遮阳避雨功能,特别适合上海的夏季。就是在上面,也撑着无数的伞给行人遮阳。俺觉得这高架步道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30。在高架步道上
高架步道上的这种伞,在整个世博园区,成排成排的到处可见,俺觉得也是个好主意,既好看又实用。整个园区用了也许不下一千顶伞,只恐怕银子不菲。
31。在观景台上看世博轴全景。
在园区中央,有一条更宽的高架步道,称世博轴。上面有更大更漂亮的“伞”,以及六个漏斗状的钢架结构。伞和漏斗由南到北一溜排起,官名谓“阳光谷”。世博轴是园区的中心,在轴的北端有音乐喷水,庆典广场,开幕式的焰火就是在此处的黄浦江面升空的。
32。在世博轴上
据说这个阳光谷有很多绿色的功能,俺根据媒体的介绍认真地捉摸一番,始终不得要领。
33。大漏斗
这大漏斗到底有什么含意,或有何先进功能,俺不知道。不过俺知道的是......
34。大漏斗装着无数的LED,在夜幕中发出绚丽的色彩。
35。LED色彩变幻多端。
36。变出了满天星。
37。阳光谷夜景
38。世博演艺中心夜景。这仍然是从近处拍摄的这个庞然大物。
39。世博演艺中心夜景。这是在浦西隔着江看,这双盆合扣的建筑,外体散发着多彩的点点光芒,很像一个UFO在夜幕中静静地降落在世博园,颇有几分神秘感。
两次参观世博园,共用去22小时。对如此大和丰富的一个展览,这点时间是不够的。以上和大家分享的只是世博的外国馆的一部分,不用说中国馆,众多的主题馆都还没去。但亲身经历过世博的感受还是很强烈的,特别是22小时的“工作”很有收获。看了世博后和几个也已看过世博的上海朋友聊世博,这里摆一摆戏说世博,也许对各位看官有所帮助,或算是博君一笑。
- 有些从内地小地方来看世博的人们,大概事先也没有什么准备,教育程度也不高,不甚明了来世博看什么。看上去他们游世博就像游庙会一样,图个热闹,看个稀奇,看点“西洋镜”。以前上海有个大世界,里面吃喝玩乐,中西洋镜皆有,上海人称谓“白相大世界”。对一部分人来说,看世博有点这样的味道,区别是白相大大世界。
- 九十年代,国内一些城市竞相建世界公园,把世界各国名胜古迹按比例缩小建到一个公园内。对没出过国(那时出国可是稀罕事)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的人,逛了世界公园好象就逛了全世界。世博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好更真实,所以是个更大的,活的世界公园。
- 或许是媒体报道的误导,有些人以为看世博就是看一些新奇的“玩意儿”。不,世博会绝不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世博会里只有一小部分馆有些“玩意儿”,如日本,沙特馆的高科技,瑞士馆的缆车,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等。我原来也有误解,以为一个馆就是该国的国家博物馆,会展示该国各个方面。但世博园里只有一部分馆取这种形式,如意大利,比利时馆;更多的馆只搞一些比较简单的形式,并没有覆盖该国的全部面貌,或只显一个主题如瑞士馆只展现旅游。想把世博当博物馆看的人应该有思想准备,你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博物馆内容;反过来说,耐不了博物馆寂寞的,喜欢新奇刺激的人,你大概不会计划去世博。
- 在18万入园人数那一天,午饭时分,高架步道下的长凳基本坐满人,吃东西喝水休息。可以想象,当40万人时,午饭时休息一下,找个坐的地方都会很困难。高架步道下有着最多的阴影休息空间和座凳,如果在那里找不到坐处,那在世博园其它任何室外处,你也别想了。简言之,怕热的,怕累的,怕人多的,大概不去世博会。
- 那么俺是在说世博不值得去?也不,见智见仁,各取所需。如果热,人多,都不是你的问题,那看世博和你回国时去购物,旅游,也没有什么不同。回国购物旅游时哪里不是人多?你购物旅游也不可以很尽兴?你不怕热和累回去,在四十万人时入园看世博,有一点和我上面的经历会不同,你应该不会去看热门馆的,因为届时热门馆排队5至9小时。避开热门馆,还是有不少选择,也有各种游法。例如,有人(还是年长者)在40万入园人数时,只看不排队的馆,一天也轻松走了十几个馆。还有平时行动不便的年长者,由后辈们推着轮椅游了世博。怎么游?当然不去挤排队,就看看各场馆的外貌,在高架步道上下走走,在阳光谷逛逛歇歇,这一天时间还不够。平时不出门的老人这样看看外面的世界还很高兴。
- 还要说世博的是耶,非耶?再说一个既有历史性,又有前瞻性的观点。历史上的世博会给各国人民提供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一个贸易的机会。随着世界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有更多的手段提供这些交流。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普通人对外国的了解都很多。世博会的功能在淡化,有人预测世博会会逐渐进入历史。会不会呢?俺不知道,不过俺预测,上海世博会将会是历史上绝后的一届世博会,以后恐怕没有国家会主办这样规模的盛举了。为做历史的见证人,请你赶快去世博吧。这是从历史性前瞻性的高度来考虑的喔。哈哈,这只是,戏说世博。
最后上两张世博开幕式上的焰火照,结束本文。
40。花中有花
41。圆圈中其实还有图案,包括五角星等。可惜我没拍到。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