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趁这周有空再多写点儿东西,下周恐怕就忙起来了。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

 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是近两年我读过的最让我感动的爱情小说。最早看到这片小说的连载是在文学城的海外原创论坛里。上班的时候偷着一口气把小说读完,边读边流泪,十分狼狈,却欲罢不能。艾米在海外原创论坛贴出她的小说时告诉大家,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她是根据女主人公的口述和给她参考的一些日记信件而写下来的。

 《山楂树之恋》讲的是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老三对心爱的女孩静秋无微不至,致死不渝的爱情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老三死后的三十年纪念日,静秋请艾米帮助她,写下了她对老三的深深怀念。艾米以真实、质朴,细腻的行文方式,讲述了这段完美的爱情故事。那种透彻心腑的爱太让人向往了,但这样残酷的结局,太让人不能承受!

 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是知青小说,或者说《伤痕文学》的忠实读者。尽管知青时代对我来说很遥远,但那些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以它最凝重、最奇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直到今天我都不能忘怀熬夜读过的小说:张承志的《黑骏马》,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梁晓声的《雪城》,张弦的《挣不断的红丝线》,《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的《芙蓉镇》等等。从这些优秀的小说里我看到了知青生活的苦难,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青春岁月的悲伤。每本书都是我心爱的,每个主人公的形象都被深深地刻画在我脑海里。作家们以才华横溢的文笔描述了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复杂,多面,矛盾的人性与纵横交错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让处世未深的我深陷在小说中,不能自拔。《山楂树之恋》让我把它和“伤痕文学”联系了起来,依旧是让人过目不忘。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真爱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人都在探讨和求索这道题的答案。时代在变迁,新世纪,新气象。文艺在与现实相接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权势话语的局限。没有大环境做背景,文学就显得苍白无力,令人费解。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年轻人不理解这部小说,对它指指点点。然而大肆批判和否定小说”没什么意思”,甚至说”主人公是变态的”,我完全不能接受。我承认,《山楂树之恋》的艺术性远不如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的小说。然而它的流畅,简朴和真实却让它在无数的,华丽造做的小说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凡事成败与得失都和利益挂钩,人们仿佛已经失去了单纯爱的能力。前段时间火爆的《色戒》,《蜗居》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爱情和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在大众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共鸣。而《山楂树之恋》却象一股清澈冰凉的涓涓细流,流入了人们浮躁的内心世界 - 爱可以很简单,爱可以那样忘我,爱可以永恒不变;是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太计较得失,是我们自己让爱变得过于复杂。

 《山楂树之恋》中有许多对女主人公静秋的心理活动细腻且生动的描写。女孩子的心思很细,很密,非常真实。我为艾米的文字拍手叫好。小说中把老三的好描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动同时也为之心痛。相信每一个女孩子读了这本小说都会想,今生若有象老三这样珍惜自己的人相伴,绝对不枉此生此世。我自然也有同感。但除此之外,我还觉得,人更要学会感恩,毕竟感情是相互的。如果静秋不懂得老三的心,不被他感动,不知道老三会有多伤心。。。他还会有多少勇气去等待静秋,等待与她朝夕相伴的那一天呢?如果老三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更加深爱静秋 - 他没有爱错人,在他走后的三十年里,静秋对他的好念念不忘,何曾将他忘记?他说他用一辈子去等待静秋,而静秋又何尝不是用一辈子去怀念他呢?

 有人说《山楂树之恋》是“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爱过的人都懂得,爱情也意味着拥有和占有。更何况老三爱上静秋的时候他25岁,是个成熟的男人了。他被静秋深深的吸引,但因为静秋比他小得多,他对她的疼爱让他竭力控制自己的情不自禁。静秋得知老三时日不多后,冲破自己内心重重障碍,主动要以身相许;而老三处处为静秋着想,甚至知道生命到了尽头也没有完全放纵自己。老三懂得爱的份量,他内心充满的责任感和对心爱的人的尊重让他赢得了对方更多的爱。崇尚并且超支使用“生命短暂,应及时行乐”信仰的人,恐怕早晚有一天会始乱终弃。人有七情六欲,与生俱来。但怎样生活才更精彩,每个人都要好好考虑和衡量。

 很快,《山楂树之恋》将被张艺谋搬上银幕。我拭目以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