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房价后面的喜与忧

风起风平,疯来疯去,风过留痕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次回京,房价较两年前又起码涨了20%,这还是在一个又一个所谓打压房价的政策出台之后呢。看着城里城外的房子都在两万元每平方米之上了,我见人就问:谁还在买房呀?谁受益呀?所有人都告诉我:"房都让山西煤老板们买去了。"至于谁受益最大,就看你问谁了,但不外乎是地产商,手里握着好几套房子的人,和咱政府了。为什么说政府?因为中国只有政府能卖土地的使用权,据说这北京鼓楼附近的地皮钱都卖到了七,八万一平米了!这还只是最多70年的使用权。不知道国家算GDP时有没有包括这项收入?我问了好几位,这70年使用期到后,会怎么样呢?大家花了几千万买来的房子归谁呢?"咳,国家到时候再收钱吧。人家说多少就是多少,你不交钱成吗。"我大哥给我解释得最明白。

我搞不清国家政策,就不多瞎说了,咱就说说这有房的老百姓吧。这次回国去杭州玩时,跟一个河南的哥聊天,没说两句他就抱怨上杭州土著了:这些杭州人可懒了,什么活都不想干,只要把父母留下房子租出去,一个月几千,就活得可好了。"据他说,杭州的房价(特别是市外阿里巴巴所在地)是全国前四高。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说北京人,估计也差不多。说实话,在北京70年代中以前生的人谁家都起码有一套房,并且当年买时的房价从每平米一两千到四五千的居多。这些现在看来很低价位的房子,一部分是从单位"买"来的,一部分是通过补助来的房子。就算当年大家喊贵,现在长到这个价钱,大家可都受益。让我朋友们说,现在中国兴起的第三次移民高峰,就是因为这个房价给撑起来的。好几个朋友都对我:"等过几年孩子上高中了,就卖了房,移民国外。"据说因为大量中国人投资移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把投资额要长到5百万,接近美国要求5百万(乡下)到一亿美元投资移民的金额水平了。我这几位朋友都是当年铁杆报效祖国的人,他们这么说,听得我一愣,"出去干嘛呀?""让孩子读书呀。要是小孩子出去上私立高中,大学,付外国人的学费,加上食宿,几年下来也差不多这个数了。要是移民上高中,中学免费,大学也就几千,还外带医疗保险,多值!家里一人陪孩子上到大学,一人在国内接着赚钱,经济上没问题。"看来国内孩子们的升学压力还是很大,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高房价还带来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除去国家给的70年使用权给人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个问题是每个房子使用者的署名问题。一位朋友的父亲十年前单位卖房,在北京黄金地带花了1千多元每平米买下一套100多平米的单元。朋友那时和单亲老爸同住,这套房基本上由她出资买下,说好将来归她,当然那时只能挂她爸的名字。几年后,她结婚去了了外地,老爸再婚娶了一个有外地户口寡居的阿姨。两家的孩子们都大了,也都不在京,没人反对老人的婚姻,但我朋友提出老爸应该财产公证下,主要也就是因为这房子,那时候的房价基本上已是是原价的10倍。当时她爸还特地写了遗嘱,说房子以后归女儿。但老两口结婚几年,感情很好,老爸找女儿商量改遗嘱,想将来身后,那阿姨还有权住在这房子里,直到她去世。女儿有些不快,一是怕将来房子归阿姨的孩子,另外这时此单元月租金就几千元了。不过,她还是同意了老爸的建议,但希望把她的名字加到房主上。结果父女去单位一打听,这类房要加也只能加配偶的名字,将来如果老爸去世,应该也是先给配偶,再给孩子。于是本来还挺和睦的家庭,为了这房子人人都心里不痛快。我本来劝朋友就顺其自然吧,结果朋友说:"现在就值五百多万美元呢,而且全是我的投资,怎能那么轻易说无所谓呢?"
另一个朋友情况也很相似。她人在国外,通过国内亲戚的补助名额,以4,5千每平米给父母在京买了一套房子,但房子也只能挂在亲戚的名下,按她的话说:"先别高兴投资成功,就当尽孝吧,将来房产权还是个大问题呢。"

城市大面积征农田造房,还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一般规矩是给农民一套房,然后国家还给原公社一笔钱,作为生活基金发给那些农民。我的侄儿媳妇的父母就是这种状况,但据说那生活费很低,所以他们在同意嫁女儿前竟然还向我大哥大嫂要一大笔嫁妆,一点不顾及我大嫂癌症多年,花销巨大,并且生命垂危,竟然说:"国家买地就给我们一点钱,我们50多岁了,没别的出路,就靠这么一个女儿的嫁妆养老了。"真的是让我们这些亲戚大开眼界。家族中其他几个哥哥姐姐都气愤地劝侄子不要娶那样人家的女儿。倒是家里老一辈的人反而可怜小孩子们夹在中间,赞助了这笔嫁妆,成全了俩年轻人。

(此文信息全凭酒足饭饱后听来的,不知是否正确与真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