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甸:在沙特当外宾(五)- 衣食住行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除了前面讲的女人全部是大黑袍而且本地妇女都蒙头蒙面基本上只露眼睛而外,沙特男人的传统服装是一袭白袍加头上用黑色箍子固定的红白相间或者纯白的头巾。(黑箍子用马鬃做成,非常坚硬。)刚开始我以为这样的传统服装就像中山装或者西装一样是正式着装或者只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穿,但后来发现普通沙特平民、甚至建筑工地干体力活的人都穿(干体力活穿这么一套还真显得不方便)。每天来接送我的司机虽然脚下的拖鞋永远满是沙尘,但似乎每天都换一套传统服装(但他几乎不会英文,全靠比划交流,有一天还误了接我)。但是在利雅得也有很多男人不穿沙特的传统服装。这些人就是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所以是否穿传统服装可以用来区分沙特本地人和外国人。沙特20多万人口有大约四分之一之多是旅居沙特的外国人。利雅得更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外国人当中除了少数在这里工作、出差的欧美人、澳大利亚人、韩国人、中国人(这些国家的人以专业人士为主),更多的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马来西亚、非洲等地的外国劳工。印巴孟等国的劳工多是穆斯林,但也穿一般的衣服。当然也有一些外国劳工是非穆斯林。

沙特的食品基本上都是进口,很少有本地出产的。除了椰枣等几样植物,沙漠里几乎啥也不长。但依靠进口,超市里啥都不缺。(我买了些蜜汁椰枣带回家,算是很不错的土特产)。沙特的食物中肉类以牛羊肉为主,口味以中东一代、尤其是埃及的阿拉伯菜为主(如加阿拉伯香料的烤、烧牛、羊肉)。但因为外国人很多的缘故,一些非阿拉伯国家的吃食也有市场。我住的酒店附近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人聚居的地方,附近的街上就有很多印度餐馆。很多印度餐馆都标明是“海德拉邦风味”,大概那是跟川菜一样是一种有名的地方菜系吧。有一天我在酒店对面一家蛮高雅的印度馆子吃饭(我点了红焖羊排,非常美味),服务生是个年轻帅哥,跟我聊起来。他说他是尼泊尔人,在这里打工之前在印度干过一阵,刚到这里不久。他说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去美国读书,但那非常难实现,说得我好感动,赶紧讲了些鼓励的话。
 
在利雅得我也见到一些来沙特工作的中国人。我刚下飞机出海关的时候,排我后面的就是几位中国同胞,我跟他们搭话,直接猜“你们是来出差,是搞石化的吧?中石化的吧?”果然都被我猜中。在沙科院上班的时候每天中午在外宾食堂吃午饭的时候都能看到两三桌中国人。我也主动跟他们打招呼。他们都是国内的科研人员(全是男性青年),有做生物学、植物学(研究椰枣)的,有做汽车技术的。一天吃完午饭我跟几位来这边做(生物学)合作项目的中国小伙子坐在草坪上聊天。他们说要在这边干五年左右,这里的生活特别“没劲”。我说也亏得你们是年轻未婚且有忍耐力。他们问我一些关于美国的问题,我一一如实回答。 

利雅得是个相当现代化的城市。石油带给沙特的经济效益在利雅得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利雅得有不少特别摩登炫目的建筑,很多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糅合了绿色伊斯兰的风格,非常别致。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建筑国王塔和费萨尔塔全城几乎都能看到。另外一个很特别的现代风格建筑是倒圆锥形的内政部大楼。周末夜幕降临后赫雷带我到国王塔顶的观景台参观,经过国王塔里面的mall(购物中心)。购物中心非常高档,富丽堂皇,各国名牌济济一堂,难得地看到一些穿黑袍的妇女在逛商店。国王塔里也有五星级酒店,显然是非常高档豪华的。

但如果你在印巴劳工聚居的地方走一走,你就会发现那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那些破旧肮脏的街道大概比印度巴基斯坦的贫民窟好不了多少。 

在利雅得,人与人之间的贫富悬殊很容易体验。沙科院实验室的巴主任曾经在美国留学九年,在马里兰大学拿到博士后海归(他原是富家子弟)。有一天他请我去市区一家高档意大利餐馆吃饭,菜单上没有价格,但他买单的时候掏出的一大把票子让我知道价格非常不菲,比美国的高档餐厅都贵。对比印巴劳工聚居区那些价格低廉的饭馆,你就知道那些外国劳工有多穷了。即使是在沙科院工作的外籍人士,也跟我抱怨他们的工资不到沙特人的一半,而他们的工作量比沙特人大得多。有个孟加拉来的博士愤愤地跟我说,沙特人又懒又笨,全靠有石油才那么神气、还瞧不起我们外国人,哪天石油采光了,你看吧,这帮人还得回到沙漠去住帐篷。这样的话显得牢骚太甚,但也反映出在沙特工作的外国人对沙特人确实有很多怨气。我看当地的英文报纸,上面也在讨论沙特人应该反省、应该善待那些来到他们的国家帮助他们建设的外国“农民工”。据说沙特人对外国人特别苛刻、不友好,看上去他们平时也不跟这些外帮人来往。这些外国民工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男性青年为主。印巴聚居区街上、网吧里、饭馆里全是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晚上街上人很多,很晚了还有一堆一堆的人在特别亮的街灯下聚集。但满街全是男人,一个女的都没有。很多男人三五成群地坐在街道中间的隔离墩上抽烟、聊天,有些好像还拉这手搂着肩。我心里难免怀疑这些回教男青年长期在异国他乡打工,而且长期处在这种“阴阳失调”的环境中,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一定没好处,长此以往,印巴聚居区的大街小巷说不定就成了培养极端分子甚至恐怖分子的土壤。 

出行方面沙特本地上班的人基本上都有车,外国“农民工”基本上都没有车。不少有钱人开着名牌车(巴主任开一辆豪华悍马),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利雅得也会堵车,而沙特人开车的风格跟中国路上的情况更接近(不像欧美)。沙特基本上没有旅游业,不开发旅游业的理由是怕开放旅游会破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我曾经到街上的旅行社去打听有没有周末一日游之类的旅行团,他们告诉我没有,他们也不做到任何其它沙特国内的地方游览的旅行团,只卖到外国旅游的机票。实际上利雅得的旅游景点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麦斯玛城堡、国家博物馆、国王塔和古城废墟等。周末赫雷带我去参观古城废墟,非常大的地方尽是残垣断壁,见证从前的王国的兴衰。但如果不是当地人带我去,我自己恐怕很难去那里参观。

 在沙特的两个多礼拜很快就过去了。临走我把下一步的实验计划交给巴主任,并且委婉地告诉他他的问题是他手下的人干活没动力、不勤奋,这是聘再多联合国专家也帮不了他们的。回到美国后陆续有好几个猎头联系我,问我愿不愿意到沙特去工作,都是跨国大公司在沙特建了研发中心高薪聘请技术管理人员。我都笑笑,说沙特啊,我刚去过,这个,我先问问我老婆她原不愿意跟我去吧。这话一出口,各位猎头无一例外地立马偃旗息鼓再也不跟我多说什么了。

 但这段在沙特短期工作的经历还是很独特、很珍贵的。在沙科院援助他们的项目跟高分子辐射化学相关,是用电子束或伽马射线改性的高分子材料来做要研发的产品。这属于推广核电以外的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因此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才会支持。所以我得以有幸参与这个项目、也有幸在沙特这个国家当两个多礼拜的“外宾”、“文化观察员”,真的还得感谢联合国。呵呵。 

本文有图有真相版

(完)

专业读者 发表评论于
谢谢基甸写的这么好的游记.因为信息量比较大,所以等到有些时间时才看, 没有及时坐沙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