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买书读书和读有营养的书
每周六上午九点,只要有机会,有一档电台节目我是必听的:From the Top。今天早上亦不例外。一杯现煮的咖啡,坐在书房里听着音乐,随手拿起一本新书翻翻。那是一本去年十月回国时带回来的新书:《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去年回国探亲旅游去了一趟北京。北京至于我是很不陌生的。可这次重访是在八年以后了。日程安排是很紧的。可我居然还是忙里抽闲去逛了一趟附近的书店。我是住在中关村我舅舅家,骑上他的自行车,一撇腿就找到了中关村图书大厦。本意只是想去看看北京旅游指南或地图之类的导游资料。没想到北京旅游资料少得令我吃惊。想来是这类书不赚钱,少有人写,也少有出版社出。可惜可叹! 比较于美国的两大书店连锁店,你一定会发现相当数量的旅游书包括本州,本市。再说各州州政府都有旅游部专管本州旅游信息和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资料。
不愿两手空空地离开。我买了一本《北京玩全攻略》。也在书店里花了大半天时间浏览书架。有两本书我是很喜欢的。一本是《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另一本是《上海话大词典》。可是看看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就不愿大老远地从北京往回背了。回到上海,来回奔波于上海和杭州之间。竟然再也没有时间去逛一次上海辞书出版社书店。再说两只行李箱也都差不多到磅了。结果还是好朋友解救了我。他自告奋勇地帮我去买了这两本书,还送我和送书去了浦东机场。两本厚书再也不能放进那两件已经超重的托运行李。我是提着装书的纸袋直接上的飞机。
我很久以前就有一个外号,叫做:贼不空手。我当时在上海工作单位附近有家很大的新华书店。那时候我们是从老虎灶(熟水供应店,属于区饮食公司领导)打开水来喝的。每天,我自告奋勇地去打开水,提着两个热水瓶,顺路去新华书店转一圈。差不多每次都会买书。所以书店里的每个人,下至个柜员工,上至书店经理都认识我。不知是谁那时给我起了上边提到的外号。
那时正值文革后期,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艺书书籍络续解禁出版。比如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奇书,三言两拍,《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尔的《红与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普希金的《叶夫盖尼奥涅金》,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歌德谈话录》,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小说中的许多单本,如《高老头》,《邦斯舅舅》等等。有许多书当时还是内部发行,并不上柜公开卖。我呢就因为人头熟了,所有新书好书,我总能搞到。日积月累,藏书也慢慢地多起来了。
后来到加拿大留学,在多伦多找了份书店(Coles Book Store 旗舰店)的零时工作。一干五年有余。在此期间,不仅在英语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又买了许多书。我们职工是有百分之三十的折扣的。许多大型铜版纸精印画册如印象派大师莫奈,雷诺阿,梵高,高更的画册都是那时候买的。在就近的多伦多大学书店里又买了许多折价的企鹅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书籍的英文本。夢想着有朝一日我会读完这些英文本。其实许多书目我都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了,只是都留在上海了。
记得当年在上海念中学时期,邮政局新出版了一种印制精美的英文版的《新阿尔巴尼亚画报》,为了看画报,也不管是否懂英语,买回来再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一个梦想 – 阅读英文原版画报 – 现在可算是实现了。现在我手头还在用着一本《新英汉词典》是当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俗称六元本《新英汉词典》。有发票为证,我是在1978年6月8日买的。
我虽然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也读得并不算多。既记不住情节内容,当作酒后茶余的谈话资料,或吹牛炫耀的话题;也很少引用文句到自己的文章里,引经据典。中国古语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读书多经历丰富的读书人。借助于现代交通工具,我是早已行完了万里路了。当年每年行走于上海和乌鲁木齐之间,单程四千零七十九公里三天四夜或三夜四天。来回跑了十几趟,坐火车行程也就不下万里了。我姓孙,肖猴,做个“行者”就是自然了。自从出国以来,乘飞机来回恐怕更是数十万里已经去了。可是这读万卷书则并没有任何现代工具可享用,也没有一条捷径。倘若不是沉下心来,坐定屁股,一页一页地读,那么有生之年,此愿恐是难圆了。
追求身体健康是一种时尚,尤其是在有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之中。每每见人们为了廋身费劲脑汁,计算和跟踪自己的体内脂肪含量,非常讲究饮食健康,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不说,甚至于去做手术抽去或割去多余的皮下脂肪。人们也为了穿着打扮花费无数的金钱和时间。衣食住行是人类的主要和基本的物质生活内容,人人都想要提高,本无可厚非。对这种孜孜不倦的高标准严要求,大家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但又有多少人在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会很认真地想一想和有意识地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和营养摄入呢? 读书 – 是这类精神养料的一种。英语所谓“food for thought”。我们吃最好的东西,吃过去皇帝才能吃的东西。可是我们读最好的东西么?
什么又是最好的阅读作品?人们自然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要形成共识是很难的。远的不说,在中国,自从推翻满清皇朝以后推广白话文以来,又有多少著名文人开列过多少青年必读书单。阅读什么?怎么阅读?阅读以后又如何理解?理解以后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问题,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有文化有教育的现代人常常应该思考的?
我的标准大致是:
益智是第一个前提或标准。有益于身心健康。启发心智的书籍。
艺术上是公认为上乘的作品,能引起强烈艺术审美共鸣的作品。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历代传颂的,经久不衰,受到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的。
- 逸宽初稿与2009年
3.6.2011 杀青于孑孓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