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庆:先学会,再超越
2006年,王伯庆52岁,此时的他,已经在美国拥有一张绿卡、一份薪金优厚的工作以及一所大房子,但他却毅然从美国回国创业,成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他要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最新科学方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带回国内。
——导师谈导师——
两国导师各有特色
我大学是77级的,后来留学美国,在中国和美国都工作过多年。要说对我影响最深远的职场导师,应该是中国三线工厂的老一代工程师和美国的同事们,他们给我的职场帮助是我进步的动力所在,也成为了今天我指导员工的基本原则。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三线工厂,老一代工程师对工作的赤诚投入,做事的认真负责,以及他们的爱厂如家、体贴青年人,都深深地感染着我。特别是他们能从我个人成长考虑,支持我考研究生,让我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令我感激至今。所以虽然只在那里工作了一年,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鼓励的笑容,并以他们为我职场学习的榜样。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大学任教,大学教书这份工作比较自由散漫一些。在美国工作之后,主管的敬业态度对我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他们做事认真,对研究问题刨根问底,对工作质量精益求精,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无论有无第三方检查都对自己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与他们相处是一种工作关系,也有个人关怀在其中。主管的要求只是最低标准,不应付了事,不省力气,把工作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超过主管期待,让我很有成就感。
总结起来,我觉得在职场之路上所遇到的导师,教给我最重要的就是职场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方法。
我愿意指导有理想的年轻人
好徒弟有两条标准,有上进心、悟性高。因为有上进心的人愿意改进自己,没有上进心的人怎么批评都没用;有悟性的人善于总结,进步快。还要有点理想主义,我不喜欢功利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短见、势利、工作中得失心重,除了钱和权力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忠诚感,没有奉献精神,也不会有大出息。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特别在乎钱的还是没有钱,特别想当官的还是没当上官,发了财或当了官的同学当年多少有点理想主义。当然,发财和当官后不一定能保持理想主义。有理想主义不一定能发财或当官,但没有理想主义的一定做不大。
做人永远第一
在当今中国社会,我认为职场上最需要导师去传导的是怎么做人,传播职场操守和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那都是第二位的。职场、生活都一样,要为人正直、诚实、恪尽职守。尊重工作就是尊重自己,爱惜职场生涯也是爱惜自己的生活。
——导师谈徒弟——
什么是师徒之道?
马拉松冠军孙英杰与教练王德显的分道扬镳,何云伟与郭德纲的反目,名人师徒的关系如雾里看花,虽看不甚明白,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是师徒之道?”对于这个问题,王伯庆博士的回答是“先学会再超越”。
他认为师徒之道就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跟老师学,先学会再超越。青年人不缺聪明和体力,但缺乏智慧,常常不知道事情的对错,此时服从特别重要。圣经上说,尊重权威是智慧的开始。年轻人反抗权威证明的不是智慧,而是自己的独立感受,但结果常常证明那是幼稚的愚蠢。
王伯庆博士同时还指出了当前职场师徒之间的典型问题,即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传统的价值被人欲淹没,人心浮躁,做事标准不高,所以花力气培养一大群人,能快速进步的没几个。而做事标准不高,还跟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一个孩子终生的成就。
他最后建议职场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现代企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靠领导、靠老同事,更关键的还是要靠徒弟自己。
2010年11月22日 10:17 新华网北京11月22日电(杨眉) “我希望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帮助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2003年,中国就业市场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本科毕业生,远在美国的留美博士王伯庆就注意到了国内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久后 (2006),他便回国创立了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用四年时间建立起一个高校管理咨询的民间智库,填补了国内教育咨询产业空白。 留美博士、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畅谈教育咨询事业 市场供需不匹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年一直是网络关注的热点。您作为一直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专家,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您又是如何参与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