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的镜头感 一词太神秘化,令我想起一个故事。
小区朋友聚会,一位学声乐的说起唱歌的技巧,一是用丹田气,二是声音要从脑门儿发出,而不是仅从嗓子眼儿里发出。大家听得神乎其神。可巧我这个学医得在座,想了想说,丹田气好理解,就是腹式呼吸,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肺活量,吐气才足。而“声音要从脑门儿发出”,你给发一个示范如何?
她说好,听着:“啊。。。”
“明白了,是不是这样? “啊。。。”
“正是!正是!你学过吧?我们全班第一节课练会的不过半数。”
我说你老师是旧式艺人吧,爱神秘化,就不能科学点解释?
“。。。”?
这明显是练共鸣腔。人鼻子里通着颅骨的两对“窦”腔:颌窦与额窦,如果让一部分气流从鼻子出,这些“窦”腔就共鸣了,声音就变浑厚圆润了。如果我教这基本功的话,一是吸足气,把肚子搞大 (笑!);二是吐气分流,把鼻子搞通,就这末简单。
在座的纷纷练习,立刻卡啦OK起来,好几位一跃为小区歌星的样子。
言归正传:
大仙的镜头感,其定义为“了解镜头是怎样看世界的”。说的不错,但要领是神马,没说明白。
我体会,大仙讲的是每个初玩摄影的人的共同体验,就是你开始用拍照的眼光看景物了,到处截取画面。如果你用定焦头,很快就有特定的画面感。标准镜头应该更易形成画面感,因为标准镜头其视角45度与人眼球不转动时清晰分辨的视野相近似。广角镜近摄透视变形大,远摄括入物体多,比较难掌握,定焦比变焦更易熟悉其画面特征,形成特定“镜头感”。
我觉得所谓镜头感之一就是用此镜头时特定的“图象感”, 或“构图感”。用惯了,在任何距离,不看取景框也估测到画面的范围。实际就是取景感,或截图感,这也是使用定焦头的影人的一种基本功吧,只要用特定镜头用心拍过几百张,这感觉自然就有了。否则你就不停地换镜头吧。变焦头让这个问题变容易多了。
我之所以说“截图感”是镜头感之一,是我觉的镜头感还有之二:投映感。
照片是二维平面艺术,摄取和表达的却是三维空间的景物。构图,首先是二维要素的组织。构图的基本单位不是进入画面的三维实物个体为单位,而是以二位视觉要素为构图单位 (“构图单位”---这个概念,保留版权:)。换句话,是三维空间景物具有的视觉要素在二维平面的投射。摄影人要学会二维地看三维。“三维”地看“三维”(景物),任观察角度变换,其立体形象在你脑海守恒不变。二维地看“三维”,观察角度变换,画面立即不同,很敏感,不守恒。这才是构图感的最要紧处。
取景时, 若不能把立体物看成平面图,构图基本不得要领,会觉得很难把握。如何改善,我的经验是两个途径:一是“单眼瞄准”,人眼的立体感来自双目共睹。若要平面感, 就睁一眼闭一眼,反而“一目了然”。 我记得自己初学摄影时,中邪似的,走着站着,“单眼瞄准”,并圈起手洞练取景。其二,现在的数码机有live view,构图不好把握时,用它可轻松搞定,就象测光表解决了光感不敏感者的困难一样。
镜头感还有之三,就是景深感。景深决定什末东西虽进入取景框,却可在构图中视而不见。定焦头自然是容易习惯化地把握景深。变焦就增加难度。但你若把握不好,就勤按一下景深键也就解决了。技术的发涨把艺术家的某些神秘绝巧都破解了。
当然,构图感是基本功,但还是被动的功。艺术家正真重要的是创意,情趣,主题,这些非“匠人”的东西,那就是“功夫在诗外”了
一点感想ABC,也许全错,请大仙和各位高师批评纠正,以免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