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不受补原因何在?(转载)

滋补药品是祖国医学中的瑰宝,多数人服用以后,起到了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但是,也有一些人服用补药之后,反而会出现口干舌燥、牙龈肿痛、口舌生疮、鼻流鲜血、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大便秘结或稀溏等症状。这便是人们所说的“虚不受补”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辨证有误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某一种脏腑之虚的不同。中医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的手段,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证候,然后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虚证在何脏何腑,分清是否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然后分别采用补(益)气、补(养)血、补(滋)阴、补(温)阳的方法,对证进补。这样才能补得其所,补而受益。若不经辨证,或辨证失误,诊断不明,可造成补而不当,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阳虚体质的人,服西洋参不仅无补于身体,还可能引起相反后果,越补病情越重。阳虚者进补大量滋阴食品,会“重伤其阳”;阴虚者进补大量助阳食品,会“耗伤其阴”。

  同样的病,不同的患者,常常虚实各异,有的属虚,有的却相反而属实。
  如糖尿病,它属于中医的消渴症范围之内。中医认为消渴症的发生,主要由于七情劳伤、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等原因引起。主要病理是燥热内盛,消耗阴液,重症也可出现阳虚。中医将它分为三型: (1)肺胃燥热型 证见烦渴多饮,饮不解渴,饮水无度,善饮多食,形体消瘦,口干舌燥,舌红脉数。治以清热润燥。 (2)肾阴亏损型 证见口渴多饮,尿频色清,疲乏无力,腰腿疲软,手足发红,口干舌红,脉沉细数。治以滋肾润燥。 (3)阴阳两虚型 证见尿频清长,口渴多饮,口干少津,面色黧黑,常常腹泻,阳痿畏寒,舌苔白,脉沉迟。治以滋肾温阳。

  再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的咳喘范围。从疾病的性质看,有的属实证,有的属虚证,不能一律作为虚证来对待。一般说来,暴病多实,久病多虚。久咳久喘,以虚者为多。但也有不少病例,内有痰饮伏匿,留有宿根,遇饥饱劳累、风寒外感而复发,故也常有虚中挟实之证。

  有不少症状各型共有,单看个别症状,容易混淆而致误治误补。所以,辨证时,一定要全面综合分析,根据多数症状和主要症状来判定属于何型。

  中医治病,应补则补,应攻则攻。若病邪未去,妄用补药更是大忌,轻者迁延不愈,重者会引起并发症或后遗症,甚至导致垂危。

  对于有些虚证,如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而致的心血不足、脏气虚弱,有的医生以久病必虚、虚则必补的原则,给患者过多服用人参、鹿茸之类补品,常会导致病情加重,使失眠者越不得寐,焦躁者更不得安。对这类病人,应先健脾胃,以吸收五谷之精华而强身壮体。

  另外,有两种情况须提醒注意,一是通常气虚与阳虚、血虚与气虚、气虚与肾亏、血虚与脾虚等常互为因果,兼而有之,故须兼补;二是由于内在和外界等因素的影响,有的病症在发展过程中,两种相互对立的证候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这种情况称作“证候错杂”。如有的人既有阴虚的症状,又有阳虚的症状,被称为“阴阳两虚”证;有的人在同一个时期存在着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的症状,叫做“虚实夹杂”证。对于阴阳两虚证,应阴阳双补,但补阳应以缓补为宜,可服用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补药,而人参、鹿茸一类峻补药则为慎忌,否则不但阳不能补,反使阴虚加重。虚实夹杂的证候中有实中夹虚,而以实证为主的;有虚中夹实,而以虚证为主的;亦有虚实并重的。如证见痰多气粗、咳喘胸闷的实证,同时又有动则喘甚、形寒肢冷、小便失禁等虚证,临床辨证时必须辨别虚实的主次、邪正的盛衰,然后采用或以攻为主,或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治疗办法。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复杂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使疾病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一种证候转变为另一种证候,称为“证候转化”。当证候发生转化时,必须注意观察病证,及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证候,重新确定治疗方案。所以,古人有“证千变,药亦千变”的用药方则。如果一成不变,必然会发生误治误补的现象。

  二、用药不当
  药性不明、选药不精,理应清补而用滋润,当峻补而选甘缓,或药力过峻,或药量过大,使机体难以承受,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古人曰:“药能中病,大黄圣剂;药不中病,人参亦鸩毒。”

  进补时要做到有的放矢,药到病除,就必须了解熟悉补药的性能。药性就是指补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将具有补益性能的药物分为补气(益气)、补血、补阴(养阴)、补阳(助阳)四大类:

  1.补气(益气)类:有红参、生晒参、党参、太子参、黄芪、淮山药、黄精、白术、茯苓、刺五加、甘草、大枣、蜂蜜、莲子等,适用于气虚体质。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参芪精、北芪精、芪枣冲剂、人参蜂王浆、蜂乳、四君子丸等。其中人参、人参蜂王浆偏补元气;黄芪、党参、太子参等偏补脾肺之气;大枣、山药、莲肉、四君子丸、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偏补脾气。

  2.补血类:有熟地、当归、何首乌、阿胶、枸杞子、紫河车、桂圆肉、桑椹,以及中成药八珍丸、桂圆膏、桑椹膏、养血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适用于血虚体质。

  3.补阴(养阴)类:有西洋参、沙参、石斛、枸杞子、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玉竹、菊花、银耳,以及中成药西洋参丸、二冬膏、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补肾地黄丸等,适用于阴虚体质。

  4.补阳(助阳)类:有杜仲、附片、肉桂、鹿茸、鹿角、冬虫夏草、紫河车、核桃仁等,以及中成药七宝美髯丹、八仙丸、金匮肾气丸、补肾丸、菟丝子丸、右归丸等,适用于阳虚体质。一般来说,助阳药对肾阳虚皆有补益作用。

  弄清药性后,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同样一种药,其产地、品种、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就不一样,药效也有相当的差异。如人参,在补气时也各有所适:高丽参、红参味甘性温热,能大补元气,宜于体寒肢冷、便溏、舌淡、脉细、脾肾阳虚的体质;生晒参味甘平,大补元气,适用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元气虚弱的体质;西洋参(花旗参)味甘微苦性寒,滋阴生津,适宜于口干、咽喉干燥、舌质红、阴虚火旺的虚热体质。临床时也不能不察。

  了解了药性,在用药时,对于药量也要掌握得当。从补药的效力来分,有峻补和缓补之分。峻补类补药药性峻烈,因此要严守剂量或遵医嘱。这类药如人参、鹿茸以及有关中成药,如人参鹿茸丸、参茸蜂王浆、男宝等。补虚是慢功,不能急于求成。即使是对症服用,也应是涓涓细流,量少而期长,并适时调整用量,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蛮补”。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体弱的人三天两天也补不成壮汉的。

  补药服到一定时候后,身体正气旺盛,阴阳平衡,精力充沛,就要及时停药。《内经》中告诫人们:“毋盛盛,毋虚虚,而遗人天殃。”如果补之过甚,反会引起新的病症,将长期补益得来的效果付之东流。
 
    三、不重脾胃
  老年人一般消化功能较差,在补方中,要注意照顾到脾胃,不要补什么就仅仅给什么药物。对脾胃虚弱、运化失健者,不事调理,一味投补,使补品不能吸收,疗效当然会差。故在用补法时,宜适当配人开胃消食之品,或配合食用此类食物。比如夏令酷热,阳气旺盛,有的人不能适应外界气温,常感疲乏嗜睡,食欲降低,舌苔厚腻。此时应先给以利湿健脾、醒胃和中的中药清理肠胃,待苔清和上述症状消失后,再施以补品,才会收到良效。

  除以上三条主要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
  忽略时令。治病必须参照季节时令,以及当时的气候特点,如春季阳气上升,秋季燥气较大,用温性补阳药,容易上火,出现口燥、咽干,甚至鼻出血的反应。

  调养失宜。如果缺乏必要的调养,也会妨碍对疾病的治疗。如阴虚病人应忌食温燥助阳食品,否则,即使滋阴药用的恰当,也难以发挥应有的良效。

  体质特异。临床上确实有一些患者,不论如何也不受补。对这类特殊体质的病人,可用食补来代替药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服用不当。补药服用方法是否得当,也直接关系到进补效果。例如,有的人化了许多钱配了一剂补膏,由于每次总是空腹冲服,引起了胃肠不适,甚至纳呆吐酸腹胀或腹泻;有的人买了红参,由于研粉过粗,服后胃肠道不易吸收,有效成份大都被排泄出来了,造成很大浪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