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初访东非(2):探访马赛人和马赛村落

音乐几乎伴随了我所有的文字,从音符中飘逸出的旋律有时比文字更能释译情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官方信息】(整理于书本、网络知识):辽阔的东非草原上,走来一队身披红色披风、手持木棍的马赛人(Masai)。这是坦桑尼亚北部和肯尼亚南部一道靓丽的风景。依然活跃在东非草原上的著名游牧民族马赛一直是东非原始遗留部落的象征。人口将近100万的马赛人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他们以畜牧为生,终年成群结队流动放牧,饮食主要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他们的村庄用带刺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园形篱笆,环绕一圈泥屋构成,可容纳的家庭及其牲畜数量不等,通常在10个家庭左右。马赛人至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马赛人依然是一夫多妻制,娶亲用牲畜做聘礼。

马赛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这使得他们生活的草原和丛林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务农,接受正规教育,以及与整体社会在更大程度上同化。现在已有一小部分马赛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

【道听途说】(来自于司机/导游的话):离开阿鲁萨,前往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的途中,我们经过一片山脉与草原连接之处。那里牛羊成群,传统的马赛村落和被改进的“洋房”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广袤的大地上。坦桑尼亚的司机/导游托马斯告诉我们:这个马赛部落的现任首领非常富有,成千上万的牛羊,36个妻子,161个儿女。托马斯并且告诉我们:马赛妇女非常勤劳,做所有家务活,养家糊口;而马赛男人只是放牧而已,不做家务,也不帮助教养儿女。因此,一夫多妻制的马赛人家庭中妻子们通常是互帮互助、分担家务,能友好相处。

我们在肯尼亚的司机/导游杰克告诉我们马赛人娶亲的聘礼通常是6至10头牛。即使传统是一夫多妻制,并非所有男人都能娶多位妻子,必须比较富裕,有许多牲畜才行。杰克还说马赛人传统是大男子主义,丈夫支配妻子的一切。不过,现在这些传统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些马赛人已经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现代社会。因此,传统的婚姻和家庭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在年轻人中。

【我们的经历】:不少游客远赴东非欣赏草原美景和探寻动物的同时,也被生活在那里的马赛人吸引,我们也不例外。在坦桑尼亚阿鲁萨郊区和肯尼亚马塞马拉国家公园附近,我们见到了许多已经定居、半农半牧的马赛人。而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我们则见到许多依然以畜牧为生的马赛人以及传统马赛村落,并且探访了其中一个村落,有许多感触。


从阿鲁萨前往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的沿途见到的传统马赛房屋。这种圆环状茅草屋以树木、泥土、和牛粪搭建而成,只有门没有窗。




部分马赛人放弃了他们生活在大草原和丛林的传统原始游牧方式,选择了定居、半农半牧。这些马赛人在主流社会现代生活影响下,制坯、烧砖、砌墙,再在房屋扣一个铁皮顶子,或者用水泥筑墙,建起了“洋房”。




坦桑尼亚的司机/导游托马斯告诉我们:这些戴面具、批黑色“束卡”的人是接受了割礼后的年轻马赛男子。割礼后过一段时间(注:忘记了是几个月),他们就可以摘除面具、批色彩鲜艳的 “束卡”。马赛人有许多父系氏族集团构成两个等级或部落分支,其中社会结合的基本制度是年龄组制。按照这种制度,相同年龄的集团在相同时期接受割礼进入成人生活。马赛人都随身携带一根圆木或长矛用于防身、赶牛。




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见到不少的传统马赛村落,大概有10户左右的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拥有一间小圆环状茅草屋。村落里的这些小屋成圆环状排列。为了阻挡野兽的入侵,村落的外围是以树枝和带刺灌木构成的围墙,围墙有开口供人和牲畜进出。那里有些地方的土非常红。




这是我们在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探访的其中一个传统马赛村落。




司机/导游托马斯将我们介绍给这个村落里负责接待游客的一位马赛小伙子。这位小伙子英文非常流利。与我们同时到达探访这个村落的还有其他3位游客:来自德国的一对年轻情侣和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年轻女士。那位正在与马赛小伙子握手的澳大利亚年轻女士用6天完成了攀登位于坦桑尼亚境内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村落里的部分村民们。马赛人的服饰色彩鲜艳独特。男人批“束卡”,实际上就是两块布(通常是红底黑条),一块遮羞,一块斜披在一边的肩上。女人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戴着精细彩珠串成的头饰和项圈。




村民们开始聚集,用简单的舞蹈和悦耳的和声对我们表示欢迎。见到村落里的马赛儿童们,我禁不住询问那位马赛小伙子:在这荒郊野外,村落里儿童们的教育怎么解决?他介绍说:我们马赛人曾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说法“我们右手持长矛,左手持圆棍,就不能再拿书本了”。因此,在过去,很少马赛人接受正规教育。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一些习俗已发生了变化,现在许多儿童都开始上学。这个10户家庭组成的村落总共有120人,我们有自己的幼儿园;但是,上小学和中学,孩子们必须走很远、很远的路到有学校的村落里读书。




因为传统马赛房屋只有一个低矮的门(成人必须弯腰才能进入),没有窗,屋子很黑暗,因此,他们白天基本不进屋子,而是在村里和村口附近活动。村里的厕所也是在外面,用树枝遮掩。




在探访村落附近,我们见到一位正在赶路的马赛儿童。马赛人身材普遍高挑消瘦,尤其是小腿格外结实,适合于从事长跑等耐力运动,大概就是这样从小炼出来的。在这次与马赛人交往过程中,我了解到对于那些坚守着自己家园,坚守着传统生活方式的马赛人:他们依然以牛羊肉及其奶、血制品为主要食物;他们的主要财产就是每家每户所拥有的牛等牲畜;他们居住的房屋狭小黑暗、严重缺水。马赛人世世代代这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是很原始的,并且是极为艰苦贫困的。我敬佩他们的勤劳、勇敢、和顽强的生命力;我羡慕他们简简单单、所求甚少、随遇而安的生活心态;但我很担心他们的医疗卫生服务,特别是孩子们的医疗卫生健康状况。




离开探访村落不久,我们见到马赛人的牛群与一群野生长颈鹿和平共处在一望无际的草原。马赛人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这使得他们生活的草原和丛林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当我们的车沿着盘山土路进入恩戈罗恩戈罗火山盆地探寻动物时,我们见到一个马赛村落以及4位马赛人正在放牧一群牛,而不远处可见恩戈罗恩戈罗火山盆地里的盐湖。我惊讶地问我们的司机/导游托马斯:“这里是著名的野生动物生存活动区,有狮子等野畲。难道这些马赛人就不害怕狮子吗?”托马斯回答说:“马赛男人的束卡披风之所以选择红色,就是为了赶走狮子等野生动物,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牛群;另外,他们身上还配带长矛、圆棍。所以,极少发生马赛人被狮子伤害的事故。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与野生动物共同生活的世界。”数百年来,游牧马赛人就这样流连于非洲辽阔的草原,逐水草而牧,和那些野生动物一样餐风露宿。








在肯尼亚安布塞利(Amboseli)国家公园入口处有不少的马赛人向我们兜售一些手工制品。这是我们向这位马赛小伙子购买的木雕等手工艺品。在马塞马拉(Masai Mara)国家公园入口处不少的马赛人更是一窝蜂扑上来、缠着要我们购买纪念品。而在坦桑尼亚却比较少见这些现象。在这次旅行过程与马赛人交往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放牧不再是马赛人谋生的唯一手段:有些人到附近的山上开垦土地、半牧半农;有些人走出马赛村,到城市谋生;有些人则利用靠近自然保护区的地利条件,加入到旅游服务业。我既希望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改善生活,但又不愿意看到他们在商业化现代生活的诱惑中失去自己,很是矛盾。其实,这不仅是马赛人面临的选择和挑战,也是我们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音乐《African Soul Compilation 》


Farmersc 发表评论于
美文美乐
广陵晓阳 发表评论于
回复sunbeam的评论:

再次谢谢欣赏配乐,很开心遇到“知音”。也谢谢你的鼓励,这个周末如果有时间就整理出新一集。
sunbeam 发表评论于
音乐配得真好,尤其后半部分。读你的帖子,比身临其境还要“享受”。谢谢花时间制作和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