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或译作赫曼·赫赛(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邦(Baden Württemberg)的卡尔夫市(Calw),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籍瑞士。
黑塞祖父一支是来自波罗的海国家,黑塞的父亲约翰尼斯·黑塞出生在爱沙尼亚,拥有俄国国籍,后来作为传教士曾在印度传教,后因传教才入了瑞士籍。约翰尼斯·黑塞不适应印度的生活,染上疾病,返回德国,在卡尔夫担任赫尔曼·贡德尔特(即黑塞的外祖父)这个传教士和印度学者的助手,从事出版行业。贡德尔特的女儿玛丽(黑塞的母亲)在前夫去世后带着两个儿子返回娘家,结识了小她4岁的约翰尼斯并于1874年二披婚纱。婚后第三年生下小黑塞。黑塞的父亲知识渊博,聪慧过人,也具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会说印地语,英语更是运用自如。母亲则很会唱歌并擅长讲故事。外祖母是瑞士人,会法语,而外祖父更是博学多才,会许多欧洲及亚洲语言,且有丰富藏书,黑塞很敬重、爱戴他的外祖父,长大后称外祖父为“印度的智者和魔术师”、是“全知者”。在如此家庭氛围中成长的黑塞,从小便接触到充满国际气息的人事物,家里也充满了异国情调,这使得黑塞从小就立下目标要成为他父母那样明朗、纯洁、胜人一筹、生活有条理的人。
主要作品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黑塞的作品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以展现内心冲突撼人。黑塞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颇深,自己亲受治疗,他炉火纯青地以剖白、梦境、幻想、隐喻、象征、意识流各种技巧来凸现人的内心世界,令人击节叹赏。黑赫一生勤奋,重要作品有《车轮下》、《荒原狼》、《玻璃珠游戏》、《德米安》、《流浪者之歌》、《知识与爱》、《东方之旅》,以及《诗歌集》、《回忆录》等。”(孟宪忠)[1]
小说
- 《彷徨少年时》或《乡愁》(Peter Camenzind),1904 长篇[2][3]
- 《车轮下》或《在轮下》(Unterm Rad),1906[4]
- 《盖特露德》(Gertrud),1910
- 《生命之歌》
- 《印度之行》1913
- 《艺术家的命运》1914
- 《漂泊的灵魂》(Knulp) 1915
- 《美丽的青春》1916
- 《彷徨少年时/德米安》(Demian),1919
- 《克林索最后的夏季》(Klingsors letzter Sommer),1920
- 《流浪者之歌/悉达求道记》(Siddhartha),1922 长篇
-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 长篇
- 《知识与爱情》(Narziß und Goldmund),1930 长篇
- 《东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1932
- 《玻璃球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1943 长篇
- 《书简集》
- 《孤独者之歌》
- 《成长的苦涩》
- 《园圃之歌》(Freunde am Garten)
- 《心灵的归宿》
诗集
- 《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1899年赫赛22岁时自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散文
- 《堤契诺之歌》(Tessin:Betrachtungen, Gedichteund Aquarelle des Autors)散文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