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诺贝尔奖原创性工作的发表与趣闻(七)
诺贝尔奖原创性工作的发表与趣闻(七)
2013-04-01 17:55:23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桑格从剑桥生物化学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他也在瑞典的一个知名的蛋白质实验室做过短暂的实验。走出国门使桑格更能体会到剑桥的可贵,瑞典实验室的老板没太多涉入实验,就直接要求文章的署名;而桑格在剑桥的博后导师,既使为桑格选定胰岛素的相关课题也拒绝在论文上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桑格后来说,他和瑞典老师合作发表的那篇 Nature 文章是他最不舒服的一篇文章。桑格后来在美国的西北大学也做过一至二个月的学术访问,但他婉拒美国方面的任教邀请,返回剑桥并在那里度过了整个学术生涯。 桑格是一位勤于动手的科学家,二项重大成就都是通过技术的突破取得的。他本人也承认,科学家的生涯中可能涉及的教学,行政和实验研究,他仅对后面的一项精专,前面两项都不行。在接受采访时,桑格称自己不喜欢作公开的演讲,虽然听过他讲座的人说他的报告也很精彩。他在年鉴上总结自己一生的工作时索性以"测序,测序,测序"作为文章的题目,该题目也很好地概括了他从事的蛋白质, RNA 和 DNA 的测序研究。他给我们带来的基因测序已经走出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范畴,甚至最终将会影响到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人文或社会科学的领域。 桑格也不乐意坐下来写文章,不仅他的研究论文就是回忆往事的文章,也具有科学家的平铺直述的特征,很" Dry "或"干练",短的句子可以由六七个甚至四个英文单词组成。桑格从研究生开始,四十年来一直处于实验研究的一线而且成名又早,但是你在公共检查系统能查到的他的论文和评述还不超过一百篇,并且一般很少的文章是多过五位作者的。桑格也在他的文章中,对一位长期在他手下工作但没能在文章中署名的技术人员表达了歉意。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生化所的洪国藩曾在桑格实验室进修过,并获桑格的高度评价后回国,但是由于桑格不喜欢著文的缘故,洪国藩在他实验室可查到的与桑格同时署名的文献中只有一篇第三作者的文章。此文放入博客后,网友专家指出洪国藩在那里还有篇单一作者的论文,再次说明剑桥鼓励年轻科学家独立发表文章的传统。桑格很多里程碑的文章都是他为第一作者,这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受训者会觉得拿不到作为未来找工作的资本而放弃加入他的实验室。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桑格并不太享受从头到尾训练学生或博士后的过程。 但是在英格兰当时的那个学术环境里,桑格有资本和机会这样做。首先,他的胰岛素获奖的工作是靠博士后的资助完成的,博后的导师又那么豁达;随后他拥有的是几乎不需要申请研究经费的永久职位,桑格可以按照他的喜好将研究组始终维持在学生和博后都较少的状况。桑格不愿意像巴尔的摩那样做桃李满天下的 Empire Builder ,但他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 Porter 就成为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桑格严格遵守英国的 65 岁退休制度,他的这一决定使很多人诧异,他说他自己也觉得来得突然。他说他这般年龄还做研究,如果达不到他期望的水准,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安,还不如把位置腾出来给年轻人。熟悉他的人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就像退休那天,他放下了加样器然后离开了实验室一样。你也能从此描述中体会到桑格一直是位亲手做实验的科学家。
西-西-妈 发表评论于
2013-04-21 21:11:24
对于桑格的做法,我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是不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第一,为什么不多发表文章呢?在学术界里,基本上说,不是你嘴里的自我吹嘘替你来涂脂抹粉的,而是你的文章、你的实际的研究成果在为你说话,为你建立名望。当然,这是一般而言,不是针对桑格的情况。
第二,为什么不多培养学生?虽然说,他培养的第一个学生,后来也得诺贝尔奖,可是,诺贝尔奖导师带出诺贝尔奖学生,这在学术界,并不稀奇。何况,他多带学生,兴许会带出更多的诺奖弟子呢。
所以说,我不明白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2013-04-03 03:34:41
回复czhz的评论:
我回去在那篇年鉴文章找那位技术员的名字,但没有成功,桑格曾在他的写作中亲自提到此事,但为准确起见我将"...在那篇年鉴文章"略去,谢谢你。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7:34:34
回复czhz的评论:
谢谢,端粒酶在我的list上,后续会写的。
czhz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7:13:27
桑格也在他的那篇年鉴文章中,对一位长期在他手下工作但没能在文章中署名的技术人员表达了歉意。
-------------------------------------------------------
如果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位技术员在Sanger退休后,成了John Sulston的技术员,而Sulston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此人是MRC最受尊敬的技术员。
czhz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7:04:35
桑格不愿意像巴尔的摩那样做桃李满天下的Empire Builder,但他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Porter就成为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
2009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Liz Blackburn也是Sanger的研究生。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5:56:51
回复czhz的评论:
文章已被更新或补充,谢谢!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5:14:31
回复czhz的评论:
Well, it was my mistake though, and the essay should be updated.
czhz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5:05:28
回复雅美之途的评论:是下面这篇。洪是唯一作者。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A systemic DNA sequencing strategy.
Hong GF.
J Mol Biol. 1982 Jul 5;158(3):539-49. No abstract available.
PMID: 6290669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Related citations
czhz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4:58:44
当然,是根据那篇News&Views的描述,因为我没有读过原文。当时WHO资助了我们单位订阅的国际期刊只有Nature。
czhz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4:55:41
回复雅美之途的评论:不太像。那是一篇专门讲方法的文章。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4:12:06
回复czhz的评论:
That is probably the paper you are talking about:
J Mol Biol. 1982 Dec 25;162(4):729-73.
Nucleotide sequence of bacteriophage lambda DNA.
Sanger F, Coulson AR, Hong GF, Hill DF, Petersen GB.
czhz 发表评论于
2013-04-02 13:59:01
但是由于桑格不喜欢著文的缘故,洪国藩在他实验室可查到的文献中只有一篇第三作者的文章。
----------------------------------------------------
我记得洪国藩发过一篇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的文章,内容是关于DNA快速测序。Nature还发了一篇News&Views.我没读过那篇论文,但读过那篇News&Views,里面用的词是Hong's Method。但那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了,记得不一定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