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
文革焚书破四旧,万马齐喑究可哀。环左顾右胆战惊,少年偷读二百卷。
莫言去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使全球华人兴奋了一阵子。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获得的诺贝尔奖。国家改革开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革前17年出版小说约370部,文革中出版小说仅仅大约100部,现在则每年出版小说约800部。量变达到了质变。
在今天,人们是有读不完的书,甚至没有时间去读书。看到这些变化,不由得想起我少年时读书的情景,那时是没有书读。大部分书都被列为“毒草”,被禁读。普通人家的书或上交或被收缴。然后,这些书或被烧掉,或被送到造纸厂造纸。如果有人敢读“毒草”,那是要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甚至要做牢。
我13岁以前,几乎没读过什么课外的书,就更别提读小说了。小学四年级时仅仅读过两本100页以下的中篇。一本是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写的51页的回忆录《跟随毛主席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警卫员陈昌奉随同毛泽东主席长征的故事。一方面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意志;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个战士的眼光,记述毛泽东主席对身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在毛泽东主席的感召下,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表现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另一本是苏联符.马纳斯德略夫的77页的反特小说《在宁静的海岸边》。该书的最后是聂察耶夫经过一晚上惊心动魄地与敌人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破坏活动,将特务制服后,天色将亮。他望着这宁静的海岸边,城市的人们还在睡梦中,感觉很欣慰,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和光荣了。我将这本书借给同学NSX,读过后,在一次班级会上,他揭发我说,我看大毒草,在宁静的海岸边,就是让人们忘记阶级斗争,哪来的宁静?
这里仅讲我13岁到15岁时读书的故事。
1970年,父亲,一个底层的“臭老九”,因压抑不得志而主动要求下乡走“五七道路”。全国是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但L省更左,直接把干部下放到生产队,直接和农民一样参加生产劳动。当时并不知道将来还能不能回到城市,所以就没去单位的对口地方---GRH公社,而是来到我母亲的三姨居住的地方---XY公社。XY 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曾为县城。XY分成两部分:XY镇,有三多万人。XY公 社,也有三万多人。
XY是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西临渤海,东面10多公里是L东丘陵的山区。HD铁路和HD公路从那里经过,火车站是较大的快车车站。有L省三大温泉之一,汇集了众多的疗养院。 当地的经济还算发达。有号称全国第二大的印染厂,有2000- 3000 职工,总工的工资330元,应为一级工程师(等同一级教授)。还有省果树研究所等几个大单位。正所谓浅水里也有大鱼。这些单位的级别和县长同级,甚至还高一点。XY是著名的苹果之乡,队队有果园子。
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代时被满清划为旗人领地。邻近为正蓝旗,文革时改为红旗公社。我家的大队是镶黄旗大队,距海边仅2公里。旗人养尊处优,衣食无忧。几代下来,男人身材高大强壮,女人高挑漂亮。当地农民爱好体育。仅一个村子就为体育大省省队输送几名短跑运动员。排球运动更是普及。县里的2个大镇和33个公社每年都要举行排球大赛。县男少年队曾和省青年女队比赛,差别不大。
著名的望儿山传颂着这样的一个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古老的故事:儿子千里去赶考,母亲思念着儿子,站在小山上远望,盼儿早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石化在一平地突起的山顶上,西望渤海,盼儿乘船归来。XY高中50年代曾是省7所重点高中之一,文革前高考升学率90%以上。出了不少知名人物,还出过一位国务委员。
当不用为五斗米折腰,就有时间读书。当地农民并不满足于认识字会数数就行,有很多高中毕业生。1977年恢复高考时,一个村子就有至少有3人考上大学,一人考上中专。还有几位极具实力的人不知为何没参加77高考。
几十家工厂,几百家单位使很多家庭是半工半农。百万斤苹果也卖不少现金。当地农民 基本上能吃饱肚子,穿戴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养几个兔子卖几个鸡蛋,有时还能有一点零钱买几本书看。下地之余,下棋,看书,讲故事,聊天,谈古论今,讨论物理和化学,还研究屠景明的象棋棋谱。
班长的爸爸是我们第三生产小队主管生产的副队长,是在肖劲光/肖华率1纵及12个独立式师围困长春时流亡到此地的。他说长春饿死几十万人,饿狗吃人尸,死尸臭气熏天。一天中午到她家玩,看到一本大书在炕上,就拿起来看。一读就不可收拾。这就是《烈火金刚》,章回小说,就像说书似的,引人入胜。很崇拜丁尚武,肖飞。 大刀丁尚武砍杀鬼子像切瓜砍菜般。肖飞进城买药,路上活捉汉奸何大拿,何志武父子俩,抢得自行车进县城,在壁垒森严鬼子占领的县城,英雄虎胆单枪匹马抢药店,安全归来。想象猪头小队长长得什么样,就把他和猪八戒联系起来。
破四旧,扫毒草时,没收了一些书,特别是工人家里的书,但农民一般都没上交。没收的书回收到镇里的造纸厂,工人下班晚点走,用麻袋把“毒草“装起来,用自行车偷运回家。所以很多人家里有”大书“。
从那时起,我就到处找书看,活动范围基本上是限制在2队和3队内。你有书才有交换的本钱。我没有书,所以开始人们不愿意借书给我。我就趁他们干活时,忙时看。不管读到哪儿,他们一要,立即就还。逐渐建立了信誉。到后来,一本500多页的大书,也就一晚上看完。还有人更牛,4个小时看完《激战无名川》。聊天时,我也能插上话了。他们经常争论书里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虽然我只有十几岁,但读过的书,一般不忘。到了后来,即使是四,五十岁的老书虫,有时也说,不信咱们去问他(我)。这对我空手套白狼很有帮助。我借一本书,说好三天还。只用了一天就读完。然后用这本书再和第三人换书看,条件是只有两天。终于有一天出了漏子。从小安子那借来《三国演义》,读完后借给队长的儿子奇脑(比我大6 - 7岁)。小安子知道后骂了我,还要揍我。他比我大五岁。还有一本《敌后武工队》没要回来。
一天,朋友三小问我想不想看《水浒》,我说水壶有什么可看的?他说,血打(即打得很厉害)。那时十几岁的男孩,就爱看战斗的书。我没兴趣,古书有什么意思?好几天没书看了,他又问我想不想看《水浒》?好吧,没有书,先凑合着看吧!这是七十一回版本。读完后,觉得非常有意思。林冲,鲁智深和武松的故事最引人入胜。以后又读了两遍。以至于几年后我插队时,能给农民讲一遍,基本无错。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对梁山泊108将仍然倒背如流。这就是读古典小说的开始。那时想借《薛礼征东》,《五虎平西》,《七侠五义》,《三侠五义》等,一直未能如愿。
有一老石,四十多岁,很有文化,不像个农民。跟他借书,他借给我苏联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很好的一本书。描写一九四二年七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读得有点费劲。觉得苏联人的名太长,太难记。有太多的这”夫“,那”娃“,这死鸡,那司机。在和老石讨论后,知道他挺清高。他认为,中国这些小说和苏联的小说没法比,水平太差。苏联的小说很多是名著,而中国的当代小说没什么名著。硬着头皮逐渐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后来读了肖洛霍夫的巨著《静静的顿河》。该书共分四部八卷,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是哥萨克青年士兵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的悲剧命运以及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年代中的变迁,写尽“红”,“白”哥萨克之间的残酷杀戮。第三部作品描写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间哥萨克地区出现的叛乱,这是纪实报道。葛利高里成为叛军的人物。第四部作品写哥萨克叛乱被平息,阿克西尼亚被流弹打死。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这套名著读得好苦,很费劲。历史背景,文化等都很难。
镇里收购站收购活兔子,四角八分一斤。我自己养兔子卖了几块钱,到镇里新华书店买了文革小说《沸腾的群山》第一册,这是我有生以来买的第一本大书。还买了《艳阳天》第一册,第二册,《金光大道》第一册,《激战无名川》,《战地黄花分外香》,《海岛女民兵》,《连心锁》,《闪闪的红星》等等。其实,《艳阳天》第一册是文革前出版的。
闲得无聊,就买《十万个为什么》看。也看了十几册。
一天,我母亲拿回来几十本50年代的大型刊物《人民文学》。说是一个小学校长的老婆给她糊墙的。我赶快废寝忘食地把它们全读了一遍。里面的两个电影剧本很好。一个是《24天》,即电影《上甘岭》的剧本。另一个是《保卫和平》,是电影《打击侵略者》的剧本。
那时患读书饥渴症,能够得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只是世界名著太少,农民不太需要名著。一次我借到了《红楼梦》看。刚读了几十页,母亲看到了,说,你这么小就读《红楼梦》?太早了吧?于是,我就还了回去。这可倒好,时至今日,仍然再没读过《红楼梦》!
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当中,应该说巴金,茅盾和欧阳山的十本小说文学性最强,水平最高。
下面就把少年时那三年所读得的书大概列个单子,不全,也不一定全对。
13岁起读了 古典小说,像
1。封神演义
2。东周列国誌
3。三国演义
4。隋唐演义
5。说唐
6。杨家将
7。水浒传
8。水浒后传
9。武松
10。说岳全传
11。英烈传
12。聊斋誌异
13。西游记
14。狄仁杰四大奇案
15。警世通言
16。醒世通言
17。国事悲等书;
也读了一些苏联的小说,像
1。旅顺口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静静的顿河
4。战争与和平
5。安娜卡列林娜
6。青年近卫军
7。复活
8。毁灭
9。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高尔基的
10。母亲
11。童年
12。在人间
13。我的大学等。
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104部当中的不到10部,像
1。海底两万里
2。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3。神秘岛
4。地心旅行记等。
美国马克吐温的作品,像
1。汤姆索亚历险记
2。竞选州长(短篇)
3。百万英镑(中篇)
4。火车上的嗜人事件(短篇)
英国的小说,像
1。双城记
2。雾都孤儿
3。鲁宾逊漂流记
4。威尼斯商人
5。罗密欧与朱丽叶
6。简爱
7。金银岛 (蘇格蘭的小说家羅伯·路易斯·史蒂文生)等。
爱尔兰小说
《牛虻》
日本小林多喜二的小说
《没有太阳的街》等。
德国歌德的小说
《 少年维特之烦恼》
《茶花女》
文革前小说: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1。家
2。春
3。秋
及爱情三部曲
4。雾
5。雨
6。电 等。
茅盾的小说
7。子夜
8。林家铺子 等。
欧阳山的小说《一代风流》
9。 三家巷
10。苦斗
革命小说:
11。野火春风斗古城
12。铁道游击队
13。平原枪声
14。战斗的青春
15。敌后武工队
16。烈火金刚
17。苦菜花
18。迎春花
19。朝阳花
20。吕梁英雄传
21。雁鸣湖畔
22。太行风云
23。草原烽火
24。寨上烽火
25。红岩
26。林海雪原
27。红日
28。保卫延安
29。临汾旅
30。红旗谱
31。播火记
32。青春之歌
33。小城春秋
34。新儿女英雄传
35。火种
36。中国的夏伯阳
37。红旗飘飘(1—16), 读了约8册
45。星火燎原(1--8), 读了约4册
49。把一切献给党
50。大地的青春
51。鹰击长空
52。我们播种的爱情
53。上海的早晨
54。放歌集
55。工作着是美丽的
。
。
。
。
。
。
鲁迅的作品
56。呐喊
57。彷徨
58。故事新编
59。朝花夕拾 等
文革中小说:
1。万山红遍(上,下)
3。激战无名川
4。艳阳天(一,二,三)
7。金光大道(一,二)
9。春歌集
10。沸腾的群山(一,二,三)
13。大刀记(一,二,三)
16。闪闪的红星
17。海岛女民兵
18。征途
19。桥隆飚
20。桐柏英雄
21。欧阳海之歌
22。虹南作战史
23。高玉宝
24。向阳院的故事
25。新来的小石柱
26。战地黄花分外香
27。连心锁
28。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
29。鱼岛怒潮
30。春城无处不飞花 (散文集)
31。西沙之战(散文诗)
。
。
。
。
。
。
还读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
《汉语语法》,
《十万个为什么》约12册,
3年的《人民文学》50年代月刊等,
66年前的全部6册高中语文课本及全部6册初中语文课本。
评论请看:
几曾回首: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
我的中国: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
我爱我家: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
几曾回首:文革时期少年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