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次贷风暴和雷曼兄弟

个人脸书主页:https://fb.me/yubinwood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文发表于【IT经理世界】杂志

最近发现中诚信托旗下的“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的窘况已经“院内开花院外香”,引起了欧美主流财经媒体的关注。
金融时报说:“销售方中国工商银行拒绝为诚至金开1号兜底,而这款产品的兑付危机将成为影子银行最大的一次考验。中国的影子银行产品有可能面临一场挤兑危机。”耸人听闻吧?此外,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福布斯也做了同样令人忧心的报道,笔者建议热衷购买理财产品且心脏不太好的投资者不忍卒看。

 

在“诚至金开1号”之前,信托业流转着一个“刚性兑付”的神话,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支付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算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据说这个神话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不败金身,年前外媒说这个不败金身到了年三十晚上可能就要破了,因为彼时“诚至金开1号”将到期而且支付无着。幸运的是,“诚至金开1号”的兑付问题在最后时刻得到了解决,但是下一次还有这样的幸运吗?信托产品就像击鼓传花,到最后总有人要砸在手里。

 

有钱不存银行,买“诚至金开1号”这样的信托产品,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但众所周知银行存款利率只是可怜的个位数,而像“诚至金开1号”这样的信托产品却往往能支付两位数的利息,且有“刚性兑付”的神话保驾,对此不动心的人才有问题不是吗?而且这种机遇也不是谁都可以争取的,往往有最低身家和最低认购资金要求:比如身家要在一千万以上,且最少认购一百万的理财产品等等。只是许多求财心切的人犯了选择性遗忘症,忘了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双宿双飞的,不懂风险只懂收益可能是致命的盲点。

 

那么信托产品的风险在哪呢?不懂的投资者以为“信托产品”和存款差不多,就是利息高很多而已。其实“信托产品”是企业融资的一个手段,用金融学的术语,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听起来很玄,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A企业投资需要融资X亿,金融机构B就把这X+Y亿的债务(也可以美其名曰“信贷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然后交给银行C来销售。银行销售得来X+Y亿,Y亿作为金融机构B和银行C的金融服务费用,剩下的X亿就交给A企业投资。显而易见,这东西风险远远要比存款大,因为A企业的投资收益如果弥补不了本金和利息支出,那么这款产品到期就只能黄了。

 

让我们把“诚至金开1号”当麻雀来解剖一下。这是一款由中诚信托在2010年发行、经销商是中国工商银行,总额达30亿元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所筹集的30亿元主要交付予山西煤老板王平彦名下的振富集团进行股权投资30.3亿元,用于该公司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煤矿收购价款、技改投入、选煤厂建设等,整合完成后的振富集团将变身为一个年产达到360万吨,开采煤种涵盖焦煤、动力煤、无烟煤的大型综合煤矿集团。估计很多购买这款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并不关心煤炭行情,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购买产品的钱其实是用来做煤炭生意的,他们更不知道王平彦从多年前就开始涉及“高利贷”。如今,王平彦已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拘捕,身上背负的债务可能高达50亿元。而振富集团也可能要破产清算,遑论成为大型综合煤矿集团的宏伟蓝图。

 

说到这里,笔者想将中国这边的情况和美国当年的次贷危机做个比较。何为次贷?次贷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这些贷款主要被用来买房。美国的金融机构又把这些风险极高的次贷打包成了各种按揭抵押债券(MBS)和资产支撑证券(ABS)来卖给渴求高收益率的投资者。假如煤炭行情好,“诚至金开1号”会是一笔极好的投资,同样的道理,假如美国的楼市一直往上涨,次贷产品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08年的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金融危机就不会爆发。

 

看官读到这里,是否有一种为中国经济深深的担忧?美国有次贷,咱们也有次贷,只不过美国是拿MBS和ABS去忽悠贪利的投资者,而我们是用包括信托产品在内的各种理财产品。而这些花样翻新,利诱动人,风险无穷的产品在一起就汇成了影子银行的海洋,在其中徜徉的有煤矿企业,房地产企业等等昔日商界骄子。一旦海水退去,我们就会知道谁没穿衣服在游泳。

 

2013年底,中国信托资产规模已高达10万亿,而包括信托在内的影子银行规模则占据了社会融资总量的30%,且增势凶猛。虽然“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悬崖勒马,但刚性兑付”的神话已经岌岌可危。

Dropshots

作者:公民经济学家吴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