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崇:傲博庐装修笔记之一——客体

把装修做出文化来,把过程当成人生过,把技术揉为故事讲,把读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转载,请先联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写了一本书稿,近50万字,记录我自己的人生,书名是《结庐在人境——两境人生》。目前正在修改并联系出版社,暂时不想把全文贴到网上来。现摘录其中有关修房的一部分,发回家坛。穿插的几张照片纯属为吸引网络上的读者,与正文关系不密切。本篇的照片都是些装修前的旧貌,新颜要以后才见。】

“傲博庐”这个别号还是基于英文路名的近似音译,但也能解释出另一层意思。我不是刚刚在网上开博并赢来赞美和粉丝吗?我为自己的博客而引以为傲。至于“庐”,就是“结庐在人境”,正好点题。在用遍了“居堂斋馆”之后,我把这个“庐”字留到了最后。


至此,我已经拥有过20多座房,至于自己住过的房,这是第九座。九九归一,这应该是达到极致的一个数字。这是我买得最贵的一座房,是投入了最大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来装修的一座房,后来证明也是保留最久的一座房。这是我刻下了最深的个人印记的一座房,也是激发了最多灵感、寄托了最多情感的一座房。从宏观的角度说,在华人的网络世界里,这可能也是传播最广、受到最多关注的一座房。因为在连续四年的时间里,我在网上写作系列博客《房崇修房》,图文并茂地实时记录下装修这个房子的全程。没想到竟然长达158篇,点击量达到七八百万人次。因此,它成为装修教程的实验品,成为以旧翻新的样板房。几年以后的事实也将证明,它将为我带来可观的回报,我几年的辛苦终有所值。



那么,它究竟是怎样一座房子呢?它为什么会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让我和太太如获至宝,改变谨慎买房的初衷呢?我要说出来,恐怕会使很多读者失望。这是一座旧房,时年
38岁;一座平房,没有楼上空间;而且地处郊外,周围是溪谷树林。这种选择的标准,显然与中国国内的习惯观念不同。为了说明我们为什么选择它作为大装修的客体,我必须再做释疑。


为什么要买旧房?我知道很多国内新出来的移民就一定要买新房,甚至不能接受一座房子曾经被别人住过的事实。一般来讲,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卖新房的也在宣传新房的好处,比如设计和设备新颖,可以按需求设计等。但是在北美,旧房有新房不可替代的好处——试述其一,是地点更佳,社区成熟,而新房必在偏远的新开发区,功能不完善,工地灰土大;其二,是旧房占地(lot)更大,而新房的占地总是较小,且越来越小,房产的升值主要在于地皮,而房屋本身总是因折旧而贬值的;其三,买旧房可能捡到便宜,因种种原因,买得可能低于造价,前人的赔钱变为后人的获利,而买新房所付必然是建商的成本加上利润,没人会赔钱卖新房。所以,如果不怕做装修,买旧房子在经济上更划算,且并不一定降低居住的质量。有人专门通过快速地装修旧房子再卖而盈利,即倒房flipping,其道理就在这里。



为什么要买郊区的靠近树林溪谷的房?从某个角度来说,市中心繁华地交通方便的是好房,但代价是拥挤、嘈杂和空气污染。换一个角度,郊区靠近天然绿地的房子,就有幽静、景美、接近自然、空气清新的好处。社会越发展,对自然的改造越大,人们对自然就越珍视。所以近年来在北美,能够背对或靠近树林溪谷的房子,其价值越来越高,
20年前要加几千元的,现在必须要加数万元乃至更多了。由于汽车的普及,相差的一点距离已经不在话下,很多人甚至宁愿保持这一段距离,避开公共交通,就是避开了喧闹和不安全的因素。



为什么要买平房?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充分发展时,高楼大厦是人们的理想。遥想
80年代初,我用海淀区的楼房换阜成门的平房,是可以用一间换两间的。在已发展了的美国和加拿大,低层低密度的独立屋要比高层公寓更能显示成功,所以并不是房子越高就越高档。独立屋多数是两层,一方面这样才能在不占地过大的条件下,满足一家数口的居住空间需要(一般是2-3000平方尺,即2-300平方米);另一方面,也正好把起居空间(厅室和厨房)与卧室分设于两层,便于使用。但是近年来,一层的平房也受到追捧,甚至有比二层楼更为抢手之势。这一是因为本来就建得少,物以稀为贵;二是因为它们一般都占地大,有人拆掉平房建豪宅。第三个原因更重要,就是二战以后出生的“婴儿潮”(baby boomer1946年到6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龄期,老人的健康下降,不便上下楼梯,孩子已出去变为空巢,需要大房换小,也都需要平房。当人到中年,儿女尚幼时,是体会不出平房的好处的,要到渐入老境时方能体会平房之妙。就像是绚烂归于平淡,就像是“却道天凉好个秋”。当然,平房也有大小档次之别,多数较小,本身面积较大的,就更为难得。



说罢了一般道理,再来看具体的“这一个”。
在我买过的二十多座房子里,只有 15 年前的第一座“扫叶山房”是平房,谁想到踏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原点。其实并非原点,而是螺旋式上升。



首先是这里地点好,是全市最好的几个区之一,路是个环形,一共不到 20 家,没有过路车,所以非常安静。因为占地大树木多,有三分之一的房子已经拆盖为新的百万以上豪宅,三分之二还是
60-70 年代的老房,整条街正处于变化转型的过程中。我这房的斜对面,一座豪宅正在施工;再远点,另一豪宅刚上市,要价是我这房的两倍半还多。在这样的街上买不必拆,只需改的房子,这就是我要的。



更何况我这房子的占地比那些豪宅更好,背对溪谷树林。房子本来是一个建筑商给自己盖的,所以设计得非同一般,一层有 2200 平方英尺,除了常见的客厅餐厅厨房卧室皆在一层外,还很少见地有家庭厅也在一层。我看过几百也许上千不同的房子,但符合这要求的,也就三四座而已。地下室完全在地上,面积相等,从后面看是两层。1972年建的房,除换过屋顶,砖铺车路外,基本上完全是原始状态,未经改进装修。我正愿意要这样的,他要是修得不如意我不是还得拆吗?那不是要花双份钱?



在我和太太看来,这样的房子是难得的好坯子,只要精心设计改造,精心装修施工,定能重现光彩。虽说不能与新建豪宅平起平坐,但正好被它们拉抬提升,虽不中,亦不远矣。这时候用得上一句语录: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