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地去享受和体会那些新的东西-----咖啡,外烟,三洋卡带机,私人家庭舞会. 但这些太新鲜
和太敏感的东西也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所渴望的,所以也是算顶着极大风险去享受那些新
的东西,现在我们回过头去审视那些新鲜和敏感的东西,那都是人性的一种奔放和表达.
我对咖啡情怀可能时间要倒退到1979的夏天,那时我还在一所建筑工程总公司的技工学校
就读,拿着16元人民币的工资但一个月实习下来尽可以拿到60元人民币奖金.
当初的好奇和对喝咖啡的感觉,以至于每天下午二点左右我和同事一定会准时在“上咖”的二
楼报到.我同事还同时有一辆“幸福牌”125摩托车,加上我们建筑行业的特点(早上班早下班),这
样我们出入任何咖啡馆都会有种很抖瑟的感觉.
对咖啡的喜好还得说说我二哥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从上海咖啡厂里搞到咖啡粉,在我家里
用一块小纱布将包裹着,放在烧开水的水壶里煮咖啡,这样我们一起渡过一段喝咖啡的朋友之情.
“上咖”的客人那时基本上是固定几个老面孔,进入咖啡馆首先是在楼下要买单,0.60毛人民币
一杯咖啡,煮咖啡的方法也运用日本式,二个玻璃球来回运作,服务员会送到二楼客人面前.大多
数客人喝着咖啡抽着“外烟”,这种心情也可能是从封闭的思想制度慢慢地走向人性自由的一种
小小的释放吧.自从“四人帮”被干掉之后,社会里的空气中慢慢进入了一些靡靡之音和懂得对咖
啡外烟的享受,人性总算可以放松一下,在二楼的“上咖”里,我们所讲的也是那些靡靡之音和用什么
卡带机播放之类的新现像,抽什么牌子的外烟就要说起卖“外烟”的人,在我们圈里都知道谁在卖,
外人不会知道,因为卖烟的人会把外烟放在台上一角,客人会把钱放在烟下面,烟可以拿走.外烟
种类大致上有“登喜路”“良友”“健牌”“万宝路”"六福门”等等,
说说咖啡也很奇特,一杯 0.60毛的咖啡,大多数客人可以从下午喝到咖啡馆关门,原因是我们对
喝咖啡没有正确的了解,在那时喝咖啡只是一种社会所认为的比较时尚之举.诺干年后我在罗马做
咖啡师时才真正明白喝咖啡是什么,还有在“上咖”的二楼喝咖啡的好处,那就是可以了解和听到很
多新鲜的事和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封闭和压抑啦.
在“上咖”的正角对面是“中苏友好大厦”大门外的一个当时人们认为比较前卫的酒吧,那里的常客
几乎都是上海社会上有钱人的太太们光临的,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光临那个酒吧. 对“上咖”的一种情怀
还真的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是因为“上咖”离开我家不远,只有20路电车二站路的时间,因我下班很早的
工作特性,故可以常来“上咖”坐坐.如今“上咖”已经不存在了,新一代的现象又将“上咖”取代了.但是“上
咖”的那个悠闲的地方依然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
![](/upload/album/0b/12/8e/6908b5a3579744HPk2of.jpg)
位于铜仁路南京西路口的上海咖啡馆二楼
![](/upload/album/0b/12/8e/6908b5a357080L2yV2ac.jpg)
7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于上海的咖啡----上海咖啡馆内煮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