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的常识和临习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水城新津书画

 一、什么是章草

大多数人对章草的印象只停留在一些名家刻帖的认识范畴,对章草萌生的时代及其渊源于流变了解不多。从近百年来新出土的简牍帛书墨迹来看,章草完全不同于今草,是隶书一并产生的,由篆隶草写演化而来的书体,它的演化是一个长期不断趋变的过程刘青凯语)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它的命名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以说,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

“我们今天谈论的章草,包含了两方面意思,一是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有人将这些书体称之为草篆、草隶、隶草。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二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与严谨,显然已(基本)衍变为一种新书体了。我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一类作品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规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经很少能见到隶书的痕迹了,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几乎无异于行楷。”

因为纸张的出现,简牍书写机制的失传,真迹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头渐被人们遗忘。在庞大的新章草资源面前,研究、整合、消化、在创作是当代章草(草书)艺术家们面临的新使命。摘自2009年香港《书谱》杂志(总第九十五期)

刘青凯章草艺术持续发展的时代机遇    

     二、章草的特点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故其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

  其用笔和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常带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笔调,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则不重二。

二、最后收笔的右斜捺,凝重而长,带动整个字形既险峻又灵活。

    三、重笔多在字的末笔,收尾都比较沉稳。

    四、字的部件之间连写比较普遍,尤其是笔画之间联系频繁,大量使用牵丝,且笔画多为圆弧形,俯仰卧盼,相互呼应,分写的点,连势也十分强烈。

五、左右结构能不连一般不连,字与字间断而不连。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书差不多,有些和草书差不多,极少数字和楷书差不多。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样,向右旋绕,弯向上钩。

    八、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蚕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

      三、章草的分类

     如何对章草分类,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论述:因为章草传帖较少,风格近似者,每类人数也寥寥,三两个人便说已成流派,毕竟有些勉强。正因为如此,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纯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个划分。以纯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分为七个类型:

一是原始型。其特点是章草法度在字中当属不稳定状态,或者说正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还具有初步的性质。各种汉简属于此类;

二是简章型。其特点是章草带有一定的汉简风格。陆机的《平复帖》和一些西晋残纸墨书属于此类;

三是标准型。其特点是全帖之章草法度稳定,在简率的笔意中显现隶书的底蕴,堪称章草之典范。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是其代表;

四是章今型。特点是以章草为主,间或参以今草。全帖仍然是章草面目。祝允明的《长门赋》等属此类;

五是今章型。特点是各字细看是今草,但全帖使用章草笔法,带有浓厚的章草韵味。敦煌章草,孙过庭《佛遗教经》等属于此类;

六是正章型。特点是全帖皆用章草笔法,但每个字的基本骨架仍然保留正楷的某些特征。杨嘉祚的《先文贞敷仁庙碑》等属于此类;

七是章篆类。特点是章草融入了篆书的笔意,而显得高古厚朴。王蘧常的《千字文》属于此类。

      四、学习章草的重要性

     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书的三个阶段,表明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若欲今草大成,当学章草。书家王世镗曾说:“初学宜章,即成宜今”又说:“今处于章,习今而不知章,是无规矩而求方圆,为见其可也。” 《书学概论》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学帖而无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欧阳中石先生说:“在我国书法史上,这种章草字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为我书坛艺术提供了一种字体的特殊风貌,成了一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不能用它来解决实用,但作为艺术却流传至今,尤其在行草中偶一为之,极见情致,既显得古雅,又显得深沉;既显得丰富,又显得隽逸,很能展示艺术的表现能力。所以我们学习草书,不能把章草置之其外,哪怕是稍作涉猎,也应是必修的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学习章草的重要性。

     

     五、如何习章草碑帖

     如何学习章草,辛一夫先生在《怎样写草书》一书中有全面的论述,摘要如下:研习章草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临摹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前一阶段要求酷肖,待结体、使转熟练后,再融入陆机的《平复帖》的笔意,求其简峭古拙;

     第二阶段,临摹皇象的《文武将队帖》、《顽闇帖》,隋人《出师颂》,献之《江东帖》,羲之《豹奴帖》及《亮白帖》,最初力求肖似,而后放大临摹,用以壮大自己腕下的气宇,书势自然逐渐走向开张、雄阔;

     第三阶段,临摹索靖的《月仪帖》,宋克的《急就章》,郭雍的《兰亭序跋》,用以丰富章草的笔意,求其结体变化多姿,矫健有力,而又气韵生动;

    第四阶段,临摹分析研究秦、汉期间带有浓厚篆书笔意的简书,一方面要理解:古人书写的初期章草出现幼年期稚拙感的成因;同时辨别清楚哪些是僿陋之作,以及它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要有分析的进行约取。深入研究这些原始章草,其主要目的在于浸润吸收简书的气韵和结体上的简峭巧思,最后达到简古痛快的境界。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研习,大体上可以领悟到章草的结体、用笔特点和章法要求。比如:章草的结体有如隶书,应当方而略扁一些;运笔时,环转取篆书法,其它和隶书接近;章法要求竖成行,而不必强调横成列;字与字之间不相牵连(意应连,但不以萦带相连);一幅作品中,单字各有姿态,同体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掌握了章草的特点和丰富的结体变化,又能融会吸取众家之长于腕下,积时长久以后,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这种书体抒发情怀时,自可穷通妙造、风格独具了。

     六、学习写章草应注意的事项

 沈鹏先生在2009年香港《书谱》杂志(总第九十五期)举行的“十家论坛之名家访谈”时,在谈到学习章草注意事项时说: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续,如果能把两者融汇起来,可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学习章草应注意避免习气,章草有特征性的笔法比如波磔,倘若过分夸张,便失去内在的美;如果没有这样的笔法,又失去了章草的味道。”

“今章二体有异同,今草可以连续书写,所谓‘字群结构’。章草承隶法,每个字是独立的,所以我认为章、今二体结合会更完美。……明代宋克写章草有很好的成就,习气也比较明显。……有人一开始就学宋克,我觉得不好。钟繇、皇象都是章草的源头。” ……“汉代的木简、晋唐人写经,还有陶砖瓦文等,都可以学习的,如果可以追求某些笔法,可能令人生厌。我一向主张融合、博取。”

陈巨锁先生近三十年来致力于章草创作,他说“草书的产生,是实用之需,所谓“趋急速耳”、“赴急之书”。然而,章草作字非因急速而使然。我数十年来作章草,是对艺术的追求,无“赴急”之为。故所作书,一是下笔有源,无不遵循章草法则和规律,绝不臆度生造。其次,我在章草学习中转益多师,铸熔百家,以为我用。汉魏迄今两千年来,章草由盛而衰,流传的作品也不很多。凡所能见到的、我无不临习。从皇象急就章,到索靖月仪帖,到隋人出师颂,以及赵子昂、郑文原、俞紫芝、宋克、祝允明,到近代的沈曾植、王世镗、郑诵先、王遽常等名家作品,无不揣摩品味,以汲取营养,丰我羽翼。三是忘我,作书每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经意,嫌拘谨;不经意,则粗疏毛糙,流滑近俗。情之所至,沉着痛快。不沉着,难得醇厚高古;不痛快,常失风采韵致。四是不求变而自变。人之面目,由少年而青年终至老年,形态在渐变。若骤然变脸,人将不识某甲某乙。蒙养三味,不求速化,老而弥坚,境界也将不断升华。五是不求工,一任自然,下笔不激不厉,不温不火。心态平和,法而无法,有而不为法缚,无而不离矩矱。(以上摘自2009年香港《书谱》杂志(总第九十五期)十家论坛之名家访谈

谢孔宾先生(荷泽学院教授)在所著的《怎样写章草》一书中说:“在学习写章草时,要注意笔画的轻重,结字的体势和章法布局。书写时选用硬毫笔或兼毫笔为宜,用墨要浓润。在运笔的韵律中多半是:左轻右重,上轻下重;入笔较轻,出笔较重。在结字的特点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写、一字多姿,姿致变化美轮美奂。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谐,气脉连贯,给人以水到渠成灿然成章之美。”又说:“古代的章草字数有限,因而我们能取法者也有限。文字学家余德权先生说:‘写章草要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书写时尽可能选择简率成度不很高的体型。如果没有简率成度不很高的,亦可仿行书创造,只要用章草的笔法来写就行。’真是至理名言。所以我们在认真继承传统时不可故步自封。应该在多写多读中不断积累书识;练手、练眼、练心,以求化古生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