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危难中的信徒们

这里是一些个人的读经分享。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生命的力量是从认识真理开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普遍相信,《彼得前书》的写作背景是发生在公元64年间罗马皇帝尼禄逼迫基督徒的时期。当时因为发生在罗马的一场大火,尼禄王就将责任栽赃到基督徒身上,从此拉开了大肆逼迫基督徒的序幕。基督徒受到极大的逼迫,被流放、被扔到斗兽场处死、被火烧死,种种酷刑都临到了基督徒的身上。这对当时的信徒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和挑战。从《使徒行传》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曾几何时,初代教会的信徒在一定程度上与罗马政府还保持有一些稍微宽松的关系,罗马政府对基督徒并没有太刻意的压制。以保罗为例,当他揭示出自己罗马人身份的时候,得到了罗马政府、官员和军队的保护。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保罗的罗马人身份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罗马政府当时对基督徒还没有达到那么的丧心病狂的地步。史学家在研究其原因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当时犹太教在罗马政府的眼里算是一个合法的宗教,而基督教被罗马政府看成是隶属于犹太教里面的一个分支而已。然而,发展到后来,当罗马政府逐步认识到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区别,加之犹太人对基督徒的逼迫,尼禄王也就趁机把罗马大火的责任推到基督徒的身上,从此,基督徒的寒冬来临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彼得写了《彼得前书》来鼓励当时正受到大逼迫的基督徒。在第1章里面,保罗指出在逼迫中基督徒要清楚的几件事。首先,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身份(1:1-2)。虽是散居在各处,但却是被神拣选的,有神的美意在当中的;虽是被看为污秽、社会的渣滓,但却是被圣灵成圣的,是圣洁无瑕疵的儿女;虽然是儒弱无助,任人宰割,但却是顺服耶稣基督,在主里刚强的;虽是受到血腥镇压,流血殉道,但却是蒙耶稣的宝血所洒,是在神的永约里有份的人。在患难中认清自己的身份是制胜的法宝。

其次,要认清自己的将来。彼得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这些,例如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存留在天上的基业(1:4),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1:5),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1:7),灵魂的救恩(1:9)。在患难中看到自己的将来是制胜的动力。

第三,要认清自己现在所处的光景,就是落在百般的试验当中(1:6),并且似乎是与主耶稣分开的(1:8)。但这些都是暂时的,都要成为过去。在患难中明白自己的处境不过是暂时受苦,可以笑看风云,从容以对。

这就是彼得在大逼迫当中所提醒信徒要留意的。逼迫来临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自己的身份。在和平环境中我们还可以常常以基督徒自居,引以为荣,可是困难一来,我们就把这些统统抛之脑后了。除了明白自己的身份,我们还要明白自己的未来,身份会带来将来的盼望。如果仅仅是一个身份而已,我们也就好像以扫那样卖掉也无所谓,可是如果这个身份是与神的祝福连在一起的话,我们是要珍惜,并誓死捍卫的。这样,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明白了将来的荣耀,我们就有智慧和勇气来面对当前的处境。

在美国大选揭晓的前夜来看《彼得前书》,实在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时机了。当今的世代,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奇的相似。曾几何时,这些号称以基督教立国的国家,如今基督徒不再是主流社会的宠儿,而是处于被打压的对象,无论是伦理道德、舆论导向、政策制定,基督徒的信仰和价值观都已经处于弱势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明白自己的身份(是神的儿女),持守将来的盼望(是灵魂的救恩),认清当前的环境(不过是暂时的试验),谨慎自己的的行为(遵行神的旨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彼得告诫信徒,在大争战中不要放弃信仰,不要回到世俗的世界中去同流合污(1:13-16);同时要对神心存盼望,在大争战中不是寻求世俗的方法来给自己找出路,得解脱,而是依靠神的力量,耶稣基督的拯救;第三,也要切实彼此相爱,在大争战中不是被世俗的洪流冲击得四分五散,乱作一团,而是宣告我们是属神的子民,彼此联络,连于元首基督,是一个群体的共同见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