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世代消亡史 ,「孤独星球」旅行指南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微信公众号【不止恋物】

----------------------------------------------------------------------------------------------------------------------------------------------------------------

1995年,台湾的表姐大学毕业做背包客去云南自助游。那是一个外国人从买卧铺到住旅馆都受到管(优)制(待)的年代,在指定对外旅馆——大理第二招待所,表姐遇到了一个傻兮兮蓄长发的加拿大土鳖。

据说当时的情况是:两个各自端着一脸盆脏衣服,怀揣「Lonely Planet」的嬉皮男女在院子里对视一眼后天雷地火,白茫茫闪电劈开了天际。

「Lonely Planet」中国卷。第一版印出时大量积压在库房,因为彼时没有人想来中国 ▼

 

如今表姐还是穿得花红柳绿满世界逛游,表姐夫则剪短了头发安心发胖,成为一个带孩子,煮饭,嗜好也从旅行,探险变为刻石碑的好脾气大叔。

去年,表姐全家四口再次回到大理寻找当年接头的小旅馆,不想早已人是物非,连当地人都说不出这个「第二招待所」的所在。郁闷的姐夫给Lonely Planet写了一封求助信。第二天,出版社就回信了:

多么动人的故事,一本指南竟然成就了二位的姻缘。对此,我们深表荣幸 。Lonely Planet中国版已经重编了五次,我特地找出了1995年版本中的大理地图,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表姐的微信截图 ▼

 

虽然后来查明这家招待所早就拆除了。围观的我还是禁不住感慨:Lonely Planet的文献比城规局靠谱多了!

创刊于1972年的Lonely Planet系列指南被天朝驴友们戏称LP(老婆),是全世界最大,最成功和最受爱戴的旅游咨询出版商。它在三个大陆设有办事处,有四百多名员工,两百五十名作者,六百多种图书,年销量六百万册。这家出版社的现今拥有者是美国NC2传媒的老板,亿万富翁Brad Kelley,2008年的估值为2亿5千万美元。

LP系列旅行指南 ▼

 

LP系列杂志 ▼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LP系列图书被誉为「黄色圣经」(因为早期书的封皮是黄色的,不要想歪),是背包客出行前的必备品。在遍及全球的机场,火车站,各种枢纽和信息台无不摆满了小砖头一样厚实的LP系列书籍。

我购买过LP的不少系列,咨询之详尽无有其他图书得以望其项背,每一页纸都是干货,连最新的公交车时刻表都收录在案 。▼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驴友,可能会对LP的创始人略有耳闻。这对夫妇合写过一本自传——「当我们旅行时」,讲述二人从相识,结婚,结伴穷游到开始写书,创建出版社,最终卖掉生意带着孩子重新踏上旅途的故事。

年轻时的Wheeler夫妇 ▼

 

Tony Wheeler,1946年生于英国,他的父亲是大不列颠海外航空公司的机场调度员。从幼时起,Tony就跟随父母周游了巴基斯坦,巴哈马,加拿大等一众英联邦国家,很少在同一个地点生活两年以上。

1971年,伦敦商学院MBA在读的Tony在摄政公园的长椅上遇到了令自己一见钟情的姑娘Maureen,交往一年后两人顺利结婚。那时Tony已拿到福特汽车的offer,他打算将工作推延一年,邀请太太同自己一起环游亚洲。

1974年的Wheeler夫妇 ▼



 

那时的世界还很年轻,充满了未知与神秘,那时有很多奇特有趣之人,懵懵懂懂,横冲直撞。那时「嚎叫」和「麦田捕手」尚被列为禁书,列侬还没有死,一脸怒容的滚石正在咆哮「我无路可去」,一代年轻人在杰克 · 凯鲁亚克「在路上」的召唤下背上行囊,四海狂欢,仿佛新时代的唐璜。


 

那是一个浪荡的嬉皮年代,年轻人有着流浪的天性。就如Tony和Maureen,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就相遇了,在漫长的人生中,他们一直在一起,从一无所有,席地而睡的背包客到创建庞大的LP帝国,他们在成就梦想的途中相互照耀,并未迷失自己,这或许也是很多人热爱LP的原因。

彼时,26岁的Tony和22岁的Maureen最初的计划是:穿越欧洲到达伊斯坦布尔,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向东进入伊朗,从德黑兰前往阿富汗,再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经过新德里上行到加德满都,穿过金三角去往澳大利亚。

1972年,Tony和Maureen行至伊朗伊斯法罕 ▼

 

那是1972年,没有网络,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没有现成的攻略指南,他们开着一辆自己组装的汽车从伦敦出发,一路行至欧亚边境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泰国,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这是他们第一次旅行走过的地区。

以前的世界很大,日子很慢,人生似有无限可能。

「浪荡世代」电影剧照 ▼

 

一年之后,这对年轻人行至印尼时已经弹尽粮绝,两人不得不修改路线,改去英国人可以领取福利的澳大利亚打工攒钱,之后再补上缺失的东南亚旅程。

从东渧汶搭乘一只帆船南下,漂泊28天后登陆澳洲,上岸时他们数了一下口袋里的钱:一共两毛8分。

搭乘帆船飘洋过海的二人 ▼

 

之后几十年中,Wheeler夫妇定居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的澳大利亚卷是所有指南中最厚的一本,比美国,加拿大,日本多出了200页。▼

 

在澳大利亚期间,人们听闻Wheeler夫妇的经历后大感好奇。彼时的世界还不是一个透明的地球村,不断有朋友,朋友的朋友追问他们旅途奇闻,在一次次的回答中,两人心想:既然有这么多人感兴趣,何不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于是就有了面向low cost游客的攻略:「便宜走亚洲」(Asia On The Cheap)。

Wheeler夫妇和他们的第一本书「便宜走亚洲」▼

 

令Wheeler夫妇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卖出了几千本,不仅为他们日后的旅行攒下了游资,更成为二人毕生事业的起点。

这之后Wheeler夫妇出版了第二本书:「鞋带上的东南亚」,被「纽约日报」称为 「指导奇怪的人去奇怪的地方」。

「鞋带上的东南亚」重编后至今在售 ▼

 

我们每个人都有旅行的经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出游只是短暂地逃避,就好像近期有公众号号召的「逃离北上广」。最终我们还会回到我们所寄生的都市,继续鸡肋的工作,躁动退却,旅行不过是一场青春期的高烧,而Tony和Maureen自从1972年一路向东后,再也没有回到他们旅途开始的地方。

如果旅行变为日常,你还会期待吗?所以,成为旅行家的不是我们。

Lonely Planet来自于Tony误唱的一句歌词:Lovely Planet。几乎所有读过这本指南的人都会说:孤独星球,多好的名字,听上去就让人哀伤又无限神往。 ▼

 

70年代,背包客日益崛起,成为旅游市场上最为关键的群体。这些散布全球的流浪者通常是旅行者的先锋,是发掘新去处,打开新市场之人。他们喜爱去大众旅行者不能到达的地方,探访人烟稀少的小镇,腹地以及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忍耐力很强,不需要舒适的基础设施,不使用中介,努力将开销控制在最低限度。

曾经高呼「上帝已死」的嬉皮终会成为中规中矩,为了房子和养老金奔波,苟延残喘的暮年大叔。▼

 

美国分销商曾经预测说没人会买这些小众国家的旅游指南。事实上,在LP的发展壮大中,从未设定过什么高瞻远瞩的目标,Wheeler夫妇只是坚信世界上一定有一群跟他们持有相同兴趣的人们.

 
只要书籍出版,不管写的是多么偏僻和奇怪的地方,都会有人买。
 

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口口相传走到今天。

 

和大多创业一样,LP的早期经历艰难而辛酸,多次面临倒闭,Wheeler夫妇曾经逐个城市逐家书店的去推销自己的书,一个1000本的订单足以令二人兴奋不已。

 

创业时期的Wheeler夫妇 ▼

 

创业和旅行怎能并存?Wheeler夫妇做到了。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旅行,足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LP以在指南中撰写真实的私人经验而闻名,它会告诉你不要在伊拉克谈及伊朗和以色列,从哪里搞到伪造的身份证明,进入伊朗前吸光身上的大麻,甚至标记出了急需用钱时可以去卖血的场所。

Tony在东帝汶Tatamailau山脉 ▼

 

Wheeler夫妇的旅行指南详实又富有趣味,即便是不打算出游的人也喜欢买来阅读,以往的市场上从没有过类似的图书。

「挪威的森林」中,绿子兼职为出版社写旅行指南,她说:

 
我会在文章里加一点料,比如这片地区原本是个湖泊,如今虽然被填平了,但小鸟还记得,每年南去的候鸟会来此盘旋。

 

这样的语言风格让我总觉得她就是LP的撰稿人。

 

日本,在我的印象中是郁郁葱葱的绿 ▼

 

哥伦比亚,层层叠叠的蓝 ▼

 

英格兰德文郡, 「星尘」中的古代石墙 ▼

 

旅行是为了出离,而当出离成为常态就又变为了束缚。中年时的Maureen修读社工专业,组织公益活动,担任旅游局顾问,并且如愿成为澳大利亚病童疗养院的赞助人。

我尝试用各种方式走出过去三十年深陷其中的那个世界,并去学习从事其他行业,我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

2014年,Wheeler夫妇因其卓越成就被授予女王奖章 ▼

 

我们看到照片中稚嫩的小伙和姑娘,有一日也为人父母,孟浪的嬉皮穿上了西装,转眼满头白发。时间飞逝,Tony写道: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记得在1972年后6个月期间我们每天都做了什么,生命中这样经验能有几次?

 

所过的每一天都在我眼前闪亮,那些日子是如此生动,而在大多数的时候,能够分辨出这一年和那一年的不同,就已经够幸运了。

 

1983年,wheeler夫妇带着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尼泊尔Kathmandu山谷 ▼

 

旅行家生活并非如大家想象的洒脱,同样会面对生活琐事的消磨,对于时代变革的焦虑,婚姻的七年之痒。甚至,在人生的彷徨期,夫妻俩决定分居一年。

 
许多变化令我应接不暇。员工越来越多,我不再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合伙人来来去去,层出不穷的问题。

 

这是一份他们亲手创建,之后超出了他们掌控能力的事业。这个时候他们也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向。

2007年,Wheeler夫妇将经营30年之久的Lonely Planet 75%的股份出售给BBC Worldwide。之后,没有了商业的牵绊,二人返璞归真,一如既往的四处旅行,真正是来去潇洒,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006年,Wheeler夫妇在英格兰 ▼

 

2013年,Tony在巴布新几内亚,被废弃的布干维尔岛 ▼

 

2014年,Tony近距离观测了刚果Nyiragongo火山的爆发并撰写一本新的游记「黑暗国度」▼

 

1992年,46岁的Tony写下了十五件「必须做的事」,包括乘坐西伯利亚铁路快车到莫斯科,从喜马拉雅山麓行至喀什,登上勃朗峰,在Truk礁湖潜水寻找二战遗骸……这些愿望在他「退休」后全部达成了。

当年轻人第一次踏上旅途时,他们往往都是背包客,他们也许不会永远当背包客,但很可能成为一生的旅行者。Tony这样说。

昔日嬉皮今何在?▼

 

如今的Lonely Planet已经不只是为背包客撰写的读物,从家庭出游到商务旅行,从城市休闲到非洲探险,从民宿到有室内游泳池的高端酒店,出版社几乎涵括了每一个细分市场。但我还是有点想念早期Wheeler夫妇发动破车上路的年代,那时世界还没有扁平透明,没有信用卡,没有互联网,那时世界带来的神秘感令人心向往之,书中提供的第一手咨询弥足珍贵。

上个月,云游的表姐发来了吴哥窟的照片。在一家土著的客栈,她遇到一个边旅游边打工的大学生,两人聊得投机,老姐还资助了他一笔路费。



 

我说:「你知道如今穷游和文青都是不受人待见的贬义词么?」老姐说:「我只是想要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想起400年前,有个叫徐霞客的怪人,他不考功名,不侍奉父母,不成家立业,没有政府资助,没有金钱利益,全心全意用一生的时间来游历并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游记。

有些人,他们行走,不是为了抵达。只是因为路在那里,山在那里。

祝大家新年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