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乱谈三部曲之三》 (时评溯源2016.01)

《政经乱谈三部曲之三》  (时评溯源2016.01)

(作者注:在特朗普力推新政,世界政治经济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发一些以前的“老时评”。时间虽有些久远,但更能看出另外一些意味。)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一百多个大项,不计其数的小项,大半都能自给自足,至少是没放弃发展的潜力。那,其他这么多大国强国,包括世界领袖美国,为什么都没有做到,中国之所以能做到的原因又在哪里?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便一个省拿出来,面积、人口、实力都抵得上一个中等国家。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中国可以看做一个由各省组成的,像欧盟那样的“经济联盟”,相互之间早就实现了“国际分工”、早就实现了“自由贸易”、早就实现了“零关税”、早就实现了“申根协议”,并且始终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在掌控发展方向,其他国家还在苦苦追求的终极理想,中国已经享受多年矣。这样,就极大优化了各省之间的资源配置,大家都可以安心发展自己最擅长的项目,而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山西就可以大力发展煤炭,不用花力气种粮食种棉花,第一省里没有那么多的好耕地,第二不用担心出粮食的东北、出棉花的新疆哪天会对自己禁运,省民有饿死冻死的危险,东北新疆也同理,不用担心没有煤烧,这个不担心从根本上说,是对国家局势稳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不担心,既不会随时崩溃,也不会任由资本胡作非为。当然,中国在经济布局上也不是一帆风顺完美无瑕的,弯路没少走,看见挣钱的项目,各地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自相残杀的事并不少见,多亏了国家的强力调控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然的话,好好的布局也早乱成一锅粥了。
所有的一百多个工业门类,每个小项即使只开一个工厂,也要有几万个之多,小国无论如何是没法承受的,原因还不仅限于基础建设和资金劳工的问题,而是因为不是每个产品都像电视、手机、时装那样是赚钱的,图钉、别针、尼龙绳之类小产品,投资和盈利根本不成比例,小国建设了,只会亏损,不建设,当用到图钉别针尼龙绳的时候,除了进口别无选择,一些软肋就捏在了别人的手里,这就是做小国在经济上的悲哀。中国不一样,十四亿人口的大市场,小小图钉每年也能卖出数亿个,一个厂子都不见得够用,况且作为世界工厂,还要准备支援那些开不起图钉厂的小国,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门类齐全也是迫不得已,被逼出来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基础设施上的天量投资和数十年的布局积淀,绝非一日之功,任何一个想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国家,都要好好掂量一下,想赚钱必须先花钱,自己究竟有没有那颗金刚钻。
为什么“国际分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的省际分工,是建立在大一统国家基础上的,除非解体,不然这个格局就永远不会变,心可以放在肚子里。国际联盟嘛,不是那么绝对保险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没有谁能够真正同心同德,也没有谁会任由别人永远支配,翻脸不认人的事屡见不鲜。实际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国际经济联盟不是现在的欧盟,也不是以前的欧洲共同体,更不是东盟、OPEC、北美自贸区之类,而是久已作古的“苏联经互会”。托各成员国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福,没有资本因素在里面作祟,同一个理想,同一个目标,整个经互会真的就好像一个大国家一样,分工合作已经到了最高境界,效果嘛,当初苏联经济圈能和美国欧洲抗衡不是徒有虚名,就连经互会的外围合作伙伴,现在天天被国人嘲笑为贫穷落后的朝鲜,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经济是什么样的?那时候被朝鲜嘲笑为贫穷落后恰恰是我们。但是,随着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大家庭不复存在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那些华约和独联体的小国才深刻体会到,离开了当初的大环境,自己畸形单一的经济体系是多么不堪一击,不是有吃没穿,就是有穿没吃,离开被人敲竹杠的进口就没法活,几十年都不能恢复元气。漫说小国,就是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又怎么样?把军工基地留在了乌克兰,把航天基地留在了哈萨克斯坦,现在发动机都没法好好造了,发射个卫星还得去外国。也怪当初苏联太自信了,对自己千秋万代一统江山没有任何怀疑,但凡有一点戒心,也不至于落得如此结局。在这个前车之鉴下,TPP、TTIP所宣扬的“国际体系、国际分工”,即使做到了极致,也不过和中国的现状一样,别说还根本不可能做到,小国只能在大国的定位之下,做一颗“国际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这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需要动动脑子去权衡一下,把未来的发展前程完全交给别人掌握,真的靠得住吗?中国人能够不担心,那是不是所有人也都可以?国家的命脉,尤其是经济体系,要放弃什么很容易,但是要重新恢复什么,那绝对是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中国自己就有亲身体会。
那些吵吵着要藏独疆独的人们,在憧憬当家作主的快感之前,还是好好想想离开了中国这个后盾,自己的衣食住行该怎么去解决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