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第19章的内容非常沉重,揭露了便雅悯地域内基比亚人令人发指的恶行。整段经文分为两段,以优美开始,以恶行结束。第一段描述的是一幅温馨的画面(19:1-21)。一个利未人的妾,因为行淫而离开她的丈夫回娘家去了。按照律法,照理应该把行淫的妇人用石头打死的,可是这个利未人却没有这样做,反倒是上门与妻子和好,显示出他对这个女人的爱和饶恕。而这个时候,女人的父亲也对利未人热情款待,一再挽留,尽显以色列人的好客之道。接下来,利未人带着妾启程回家,路上不愿借宿外邦人的城邑,而执意经过以色列的地段,显示利未人对以色列本民族的高度信赖。来到了基比亚,虽然大街上没有人接待他们,可是一位好心的老年人却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在神子民的城邑中多少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友爱、宽恕、热情、温暖,令人羡慕。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第二段(19:22-30),随着一班匪徒的到来,情形急转直下。在匪徒的无理要求下,这位好客的老年人,以及爱妾的利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想到的居然是把自己的女儿和妾交出去任由这些匪徒蹂躏。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原本蒙爱的女人,成了被抛弃的救生圈,就好像遇到风浪的船把货物抛出以求自救一样。直到第二天,利未人若无其事地打开门要继续上路,才发现妾已经悲惨地死去,于是又萌生了报仇的念头,对待妾的尸体如同牲畜一样。
在神的家中发生这样的事,的确让人难过。这样的事,甚至在外邦人的城邑中也不一定会遇到。整个过程既让我们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但也让我们看到邪恶丑陋的一面。利未人对妾的爱,岳父对利未人的友情,利未人对以色列家的信任,老年人对利未人一家的接待,随着匪徒的出现,顷刻间全都变了样。人间的真情在遇到难处时霎时间荡然无存。在这里,我们除了指责匪徒的邪恶,责备利未人的无情无义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们会想到很多的建议,应该祷告啊,应该自己挺身而出啊,应该.....然而,当我们坐在这里,指手画脚地给他们出主意,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可能我们和他们是一样的冷血。我们也可能会想到很多“如果”:如果利未人不去想把妾找回来,女人就不会死的那么惨;如果他没有在岳父那里住多几晚,他们可能就可以逃过一劫;如果他选择去外邦人的城邑过夜,可能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可能还可以想到很多的如果,如果.....可是,这么多的如果即便都发生,也不能掩盖现实的残酷。社会就是如此邪恶,我们的“如果”可以救我们侥幸几次呢?整个故事的重点不是告诉我们在当中如何做出正确的分析、评论和假设,不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可以躲过灾难,而是要在我们面前呈现一幅混乱的场景。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世界是邪恶的,而这些就是其中必然的结果。
当我们设身处地进入到故事里去,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身临其境,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痛苦、忿怒、屈辱、绝望和放弃。也只有在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神的公平公义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才会对基督作王产生由衷的渴望,我们才会对神国度的降临生发出强烈的期盼。
默想经文:“他们心里正欢畅的时候,城中的匪徒围住房子...”(19:22)
主啊,没有你的同在,任何美好的经历都可以瞬间消失。看到这一片荒凉的土地,看到人心离你越来越远,世界越来越败坏,真是心里焦急。主啊,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一点操练:为这邪恶的时代祷告,愿人都回转向神,愿神的荣耀充满大地,愿神来恢复这地上的公平和公义,愿神安慰一切心灵忧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