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鲁德广场)
越是熟悉的地方,越难以下笔。
第戎(DIJON)是除了昆明之外,我生活最久的地方。这11年,我对第戎的逐渐了解,以及这座城对我的影响,岂止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表达完整的。因此,我除了连载以第戎为主要背景地的小说以外,还会陆续以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来为大家介绍第戎。
第戎市是法国勃艮第大区的首府,在地理上它连接法国南北,是东去瑞士的交通要道,也是15世纪权倾一时的勃艮第公国的公爵府所在地。目前,公爵府的前厅是第戎市政府,就是从正大门能看见的这一片区域。这里也是新人注册结婚,举行法律婚礼仪式的地方。
公爵府的内廷现在是第戎艺术博物馆,“15号猫头鹰”就在博物馆入口前的地面上。关于该博物馆,我下一篇会专门写。
第戎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维克斯时期),当时随着加佩王朝的崛起,第戎成为勃艮第首府,并以它完美的建筑、雕塑和历史成为一座艺术之城,并一直延续至今。从下面的对比图中,可以看到,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占领期间也没有受到多少破坏。
第一组相片是公爵府和它正对的自由广场。
第二组相片是老佛爷商场附近。
(我换了一个角度拍,注意白色的石膏柱。)
第三组相片是老佛爷商场前面的一段街道。
第三组对比图中的这条街,离我家很近。第一次看到这张旧照时觉似曾相识,后来我终于发现这幢房子就在我每天回家的路上,只是从前的商店已经改为了住家。
公爵府旁边是大歌剧院,它附近的一快空地上就有一尊拉莫的雕像。
对于很多人来说,“第戎”和“拉莫”这两个名字都同样的陌生,但是如果提到儿歌《两只老虎》,却是无人不晓。这首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曲子,它的作者就是拉莫。但是,我在谷歌里无论是查找“拉莫”还是“两只老虎”的信息,都没有一篇中文的文章提到这一点。
《两只老虎》的原曲,法语名是《Frère Jacques雅克弟兄》,已经传唱了近300年,拉莫一定想不到,这首小作品竟然能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他流传最久最广,最深入人心的作品。绝对堪称老幼皆宜、张口就来、过耳不忘的神曲。
(第戎音乐学院)
第戎音乐学院旁也立着拉莫的雕像,可惜我从他旁边路过不下千次也没有去认真看看他究竟是谁,这让我深感惭愧。直到上个月,我送儿子来音乐学院上管风琴课,当弹到《Frère Jacques》时,Sylvain Pluyaut教授专门停下来和我们聊起了拉莫,看着他自豪的说着拉莫是第戎人时,我也受到了感染。
让-菲利普·拉莫(法语:Jean-Philippe Rameau,1683年9月25日出生于第戎,1764年9月12日逝世于巴黎),是法国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是继让-巴普蒂斯特·吕利之后最伟大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他不仅是当时法国乐坛的领军人物,也是和声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在自然音响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和声体系和古典转调的程序,著有《和声学》(1722年)和《音乐理论的新体系》(1726年)。
上周末,第戎市政府与一些音乐团体为纪念拉莫,举行了一系列的音乐活动。Sylvain Pluyaut教授邀请我们参加了其中的一个,他在第戎中心图书馆举行的管风琴独奏会。
在开演前,教授怀着深深的敬意,为我们介绍起拉莫。原来我们所在的图书馆前身是saint-étienne圣艾蒂安大教堂,拉莫曾经就在这里受洗,曾经教堂还为了他改名拉莫大教堂。拉莫的家离这里只有大概10米的距离。
拉莫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大师,50岁时才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希波吕托斯与阿里奇埃》,1735年创作了《殷勤的印第安人》,1737年《双子星卡斯托与波吕克斯》问世,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拉莫的歌剧代表作。 之后,他又陆续写了《赫伯的节日》和《达耳达诺斯》(1739)《纳瓦尔公主》(1745)等,这些都是拉莫最出色的歌剧,截止到最后完成的歌剧《北方人》,这31年,他创作了近30部歌剧。
拉莫与吕利的舞台作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非常注重宣叙调的朗诵性以及对节奏精确、细腻地处理,讲究庞大华丽的舞蹈场面,追求音乐对自然的模仿等,但拉莫但作品插入了更多但舞曲片断,丰富了由吕利所创立的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音乐内涵,增强了剧中曲调、和声、配器的表现力。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著名的蓬巴杜夫人以及大文豪伏尔泰等都赞赏拉莫的音乐具有“惊人的技巧”。
尽管拉莫在法国的影响力极大,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却远不如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民众来说,即使哼唱着《两只老虎》也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卡拉扬就曾经说过,如果拉莫生在德国,他会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
但是,如果拉莫生在德国,第戎人不就少了一个骄傲的理由吗?
旖璇写于法国第戎
2017年11月8日
未完待续
需要在国内阅读文章的,请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 书闲时间 或直接微信:58508994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