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国内的一种生活方式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确实有一些别的社会没有的特色。

以前看非诚勿扰的时候,就纳闷,这个乐嘉,一个中专生,一听就是地摊水平的“性格色彩学”,他有什么资格在电视上夸夸其谈,指导婚恋?

其实,中国还不是个严格重视专业性和资质的社会,所以,只要能侃,就能侃出一片天地,只要不出人命就行。

乐嘉这样的人可以到处培训别人,成为偶像,拥有粉丝,因为培训和被培训,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生活方式。

培训机构和个人,在当下中国起到了几个作用:

1,教育。中国的大学不像美国,不管多大年龄,只要你想回到大学校园,本地的州大大学校区,社区学院,是很容易进去的,研究生也不难去上。至少上几门课程没有问题。中国的大学基本上只是为高中生准备的,成人还想提升自己,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了。比起以前的电大,夜大等等,培训机构的学术性基本为零,但是特别适合混时间,交朋友,学一些可以聊以做谈资的东西。否则,各种聚会的时候,人家说起这个什么什么,你不懂,难免尴尬。

2,心理咨询。现代人心理问题一定都很多。美国人靠吃药,寻求心理咨询,而中国人对心理咨询还是有点忌讳,怕别人知道了觉得自己精神有问题,自己也觉得过于严重,但有些培训机构事实上承担了准心理咨询的功能。比如,谈谈 论语,王阳明,把片言只语摘出来,量身定做,抚慰你迷茫的内心。这个过程部分起到了心理疏导作用,但又在教育,哲学的名义下,显得很高端。有这样的社会需求存在,就不难理解于丹那类人为什么走红了。

2,集体生活。人总是需要集体的。工作以后的白领,经理,参加一个王阳明思想,佛学之类培训,一些装神弄鬼的大师,其实在业余时间起到了一种类似教会的组织功能。那些大师,也就相当于基督教的牧师,但是这种形式又更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人熟悉的内容和语言。

总之,中国是个非常有意思,非常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在精神生活的满足上和人际交往上,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