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靠近墨西哥边境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一夜之间,街道上突然出现上百名穿着空军军服的东方人面孔,这情形不由让当地民众和媒体感到非常之好奇。次年5月4日,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周刊的封面上刊登了一位英俊的中国空军头像,并专题报道了中国空军在美国受训的情况。
在寻找二战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么一份杂志。我猜想人们一定会好奇地问,这位中国空军是谁呢?
他,就是二战时期中央空校第12期第三批赴美学习飞行学员郑兆民中尉。
《生活》杂志在题为“中国空军”这篇封面人物专题报道里,用以下这段文字来描述这位中国飞行员:
封面上这位略带严肃的年轻空军学员,是祖籍在中国广州的Chao-Min Cheng(郑兆民),在赴美学习之前,他已经在杭州空校接受了一系列地面训练,打下飞行方面的一些基础。可是,当他所在的航空学校遭到轰炸时,他和其他同学们艰苦跋涉1,000多英里徒步去重庆,然后又到了中国昆明。正是从那里他来到了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在雷鸟空军基地完成初级飞行训练。目前,郑和他的同学们已经被提升为空军中尉,正在返回中国的途中,为的是去参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其实,郑兆民他们这第二批赴美参加飞行训练的学员,从昆明搭乘空运机飞至香港之后又再转乘专机飞往菲律宾马尼拉,从此处上客轮经太平洋前往美国,航行半途原本在美夏威夷补给之后前往美东岸纽约。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击夏威夷“珍珠港“,客轮马上改变航道往澳洲方向航行,确认危机以过才返回夏威夷,可见有些地方依旧浓烟密布,战火己燃烧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开了。(因太平战争爆发第三批留美学员改飞驼峰至印度“孟买”上船行驶印度洋前往美国)。
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中国政府驻美大使宋子文积极和美国接触,希望能获得美国对中国的资助,就像美志愿空军一样,美国人很少把这些事当作永久性的事来做,他们希望这只是权宜之计,是在中国空军能够训练并准备好装备之前,保护中国不受日本空袭的暂时措施,而获得这些装备的桥梁便是「租借法案」。虽然租借法案原本主要是来援助英国的,但是中国官员们即了解到这个法案的重要性,并且据此要求获得适当的补给。
应陈纳德及宋美龄的请求,美国总统办公室于1941年的7月21日批准了输送500名民国空军学员,分批到美国飞行学校学习。
在训练中,美国教练全身心投入飞行培训工作,手把手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传授给这些来自中国的空军学员,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各种空中格斗技能。到了1942年5月,两个中国学员班已经开课了,随后还有多少学员前来报到,完全取决于战时运输的问题。
那期的《生活》杂志专题报道还特别指出:到雷鸟基地学习飞行的学员,来自十一个不同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而中国军人给教练们的印象则是:最聪明、最有纪律性。虽然,在学习中,语言是他们最大的障碍,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地方,说不同的方言,相互听起来如同讲外语一样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只得通过使用一些基本的短语,靠口译员的辅助手势,来帮助学员理解教练员的讲解,学校的高音喇叭也是用中英两种语言喊话。不过,飞行对这些中国飞行员来说是第二天性,为了及时掌握它的奥秘,他们都不愿意浪费任何时间,急迫地在不可思议的六周之内完成了为期十周的初级飞行课程,并且在附近的鹿克机场开始了高级飞行班训练。当然,这些中国学员在美国的生活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他们除了每天接受训练,也有很多业余活动。他们就像其他美国年轻人一样喜好娱乐而且还不时体现出调皮幽默的天性。他们用行动迅速改善了西方人看不起东方人的恶习,一旦比赛,他们在排球和篮球方面还表现得非常专业,以至连美国队员也认为这些中国人是令人生畏的对手。
学员们每天清晨7点列队出操,他们起床整理好队伍,接受教官检查。他们住在与美国飞行学员同样的宿舍,学习同一本书籍,在同一架飞机上学习驾驶。站在列队最前面的那个学员正是来自广东的郑兆民,他那张明亮而又时刻保持警惕的脸庞,犹如他坐在驾驶舱操纵飞机时的神情,这就是典型的飞行员性格!
学员们在教室里上空气动力学课,黑板上的所有的解释都以英文和中文两种文字书写,学校的扬声器系统也同时宣读这两种语言,民国空军学员在课堂上比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学员都更为全神贯注。
单飞前最后的嘱咐 - 这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Gerard Swope的儿子,当时的美国空军摄影师John Swope镜头下的郑兆民
“雷鸟”基地共培养了三批中国学员。这是1942年3月27日,首批42名民国空军驾驶员毕业,在悬挂着中美两国国旗的鹿克基地礼堂里,国民政府前航空委员会训练总监、驻美代表、负责中国飞行员受训事务的沈德燮为学员颁发飞行章。图为学员杨少华接受沈德燮颁发飞翼勋章。
凤凰城的中国姑娘们纷纷来到到雷鸟基地,向刚毕业的空军学员们表示祝贺。可是,他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更多地了解凤凰城的这些漂亮姑娘们了。
毕业典礼之后的第二天,这些飞行员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各自的培训教官,随即整理行装,离开美国前往中国,用他们已经学习到的技能付诸实践,在祖国蔚蓝色的天空中去迎战日本侵略者。
归国的路上,他们先飞至美国迈阿密,稍作短暂停留之后,从那里再飞到巴西乘船,经过大西洋、地中海、中东到达印度,回到中国昆明的时间大约已经在1942年11月。
航校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1941年12月20日,在陈纳德的统领下“飞虎队”成立,全称是“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长久以来,人们只要一提起抗战时期威风凛凛的空中飞虎,脑子里立刻会出现那些高鼻梁蓝眼睛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事实上,这些到美国接受飞行训练,学成之后归国的中国学员,立即加入“中美空军混合飞行团”。混合团有三个大队,分别为B-25中型轰炸机大队、P-40战斗机大队和P-51战斗机大队。中方司令为张廷孟,美方司令是摩尔斯,归陈纳德全权指挥。
“飞虎队”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惨烈牺牲。他们最初的任务是护卫滇缅公路,保证战时物资从仰光运进中国。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他们的任务变成了飞越驼峰航线,将美国给中国的援华物资从印度加尔各答空运至中国昆明。飞越驼峰航线时,通常在机舱里有一个美国人和两个中国人。机长是美国人,副驾驶和报务员,几乎全都是中国人。
郑兆民少尉回国之后被编入中华民国空军第四大队第23大队(驱逐机大队),立即参与多次对敌作战,英勇还击日寇的空中挑战。不幸的是,1944年7月15日那天,在湖南衡阳的一次空中反击战中,为了掩护陆军地面部队向日军阵地发起进攻时,遭日军炮火猛烈还击,密集的火炮和重机枪朝天空一阵狂扫。刹那间,“轰”的一声,他的座机被一颗炮弹击中了……
民国时期空军飞行员们的合影,他们曾经是那么年轻帅气!
战友们后来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这个位颇有绘画天赋,《时代》杂志封面人物-郑兆民,无不痛心疾首:“怎么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衡阳上空与日军激战被迫跳伞归来的空校八期、第四大队第二十三中队中队长吴国栋队长回忆起一九四四年六月下旬的一次战斗情形时说:
飞机中弹之后,僚机驾驶员的郑兆民一直护卫着我,看见我跳伞下去,又赶忙飞去掩护。着陆后我昏迷了几分钟……醒来时连忙解开保险伞,脱掉飞行衣,躜进丛林里去,但看郑兆民还在低空依依不舍的盘旋着,大概是还在担心队长的安危。我连忙又跑出树林来,向郑兆民挥挥手表示谢意,并且示意他赶快飞走,以免引起敌军地面部队的注意。
郑兆民常常为队长吴国栋当僚机出击,在中原战场上,他们一同建立过不少战功。吴国栋跳伞负伤之后为躲避日军搜索,历经千辛回到基地,却得知永远失去了一个好战友、好帮手,实在令他唏嘘不已……
牺牲时,年轻的郑兆民仅24岁,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参加空军,步入中央航校时的誓言。
这世界上哪有这样一座学校?入学先写遗书,从毕业上战场,能活过六十天就算长寿,牺牲时学员的平均年龄才二十三岁?这是就杭州笕桥中央空军航校,从1930年抗战前夕到1945年抗战结束,这里走出来的十六期共一千八百多名民国空军飞行员,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永垂不朽,日月同辉的战争奇迹!
这是一所与黄埔军校齐名的英雄军校,也是中国抗战飞行员的摇篮,英雄郑兆民只是他们中的一位代表。
民国三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令追赠追晋案:
行政院呈,请追赠张祖骞为空军少校,薛凰口为空单上尉,郑兆民、张天民、蒲良楼、李宗唐等四员、为空军中尉,应照准,此令。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中国烈士名单:
总计884位(按照片抄录,烈士生卒时间暂略)
中国烈士名单编号为M的墙上,刻着他的名字:郑兆民中尉广东中山
《重庆区汪山空军烈士公墓次序图》寻踪记 - 安葬在此,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中国烈士名单上查不到姓名的烈士有:沈尔泸、许晓民、陈□芳、张哲、张耀南、章超、曾汉光、金辅臣、刘福元、张祥春、丘□轩、丘媛、贺炘、杨夢青、曹彪、张鸿□、冯七、苏荣、高立信、范迪献、李第民、李□萍、文治安、许本泰、饶復新、李重德、姚燦、温代潾、褚台夫、夏训典、梁兆琛、刘毅、郝德荣、欧阳□、沈允哲、郑兆民、王必禄、孙钟岳、贾国忠、吴越等40人。
台湾空军忠烈册记录:
郑烈士兆民,广东省中山县人,生于中华民国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在空军军官学校第十二期驱逐组毕业。任空军第四大队第二十三中队少尉三级飞行员。
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烈士驾机飞往湖南衡阳,掩护地面部队攻击日军阵地,被敌地面炮火击中,阵亡。生前有战绩二十二次。奉颁一等宣威奖章、二等复兴荣誉勋卓。追赠中尉。遗有父母。
让我们用嘹亮的中央空校军歌来祭奠烈士吧,
得遂凌云愿, 空际任回旋,
报国怀壮志, 正好乘风飞去,
长空万里, 复我旧河山,
努力,努力, 莫偷闲苟安,
民族兴亡责任 待吾肩,
须具有牺牲精神, 平展双翼,一冲天!
抗战英烈 永垂不朽!
作者:李安
版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