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刍议

曹炳建,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学者,《西游记》研究专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刍议

曹炳建

摘  要: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应重视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形成扎实的专业学术知识积累,即通过大量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二是锻炼过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即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学到学术研究的方法,又学到论文的写作方法;三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知识积累,写作能力,创造性思维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是,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所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是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始终关注三个重点环节:形成扎实的专业学术知识积累;锻炼过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

一、形成扎实的专业学术知识积累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决定了古代文学研究生若要有所发现与创见,首先要有计划、多类型、大批量阅读,夯实专业学术知识基础。颜之推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1]79这里指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真理。刘勰亦指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2]300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开阔眼界,增广见识,而这些都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合理的知识架构之上。学生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在多学科的学习思索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指导研究生进行阅读积累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内容:基本原著、基础理论、文献学相结合

(1)基本原著

笔者在询问硕士研究生读书情况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甚至连基本的原著都未通读过,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重大的缺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怎样独辟蹊径,文本始终是根柢。钟嵘写《诗品》、刘勰作《文心雕龙》,都是在饱览作家的作品,把握作家总体风格与作品原貌的基础上,才总结提炼出重要的文学理论命题。要指导研究生认真阅读原著,形成深厚的知识积累,学术研究成果才能更加扎实深刻,从而达到博而能约的境界。正如孟子所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朱熹注孟子这段话说:“言所以博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斗靡也;欲其融会贯通,有以反而说到至约之地耳。”[3]292扬雄也曾说:“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4]77一般说来,当前硕士研究生都是按照历史进程分段培养的,当然要以阅读本段的有关原著为基础。但是,过于狭窄的分段,会造成学生眼界狭隘:研究诗文的不知道戏曲、小说,研究小说的不知道诗文、戏曲;研究先秦文学的不知唐宋明清,研究明清文学的不知道两汉六朝。因此,鼓励研究生阅读原著时,要广泛涉猎文学史上各个历史阶段、各种文学体裁的代表性作品:诗歌方面如《诗经》、楚辞、陶渊明、杜甫、李白、王维、白居易、苏轼等的作品;散文方面如《论语》、《庄子》、《孟子》、《史记》等;戏曲方面如关汉卿的作品、《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小说方面如明代四大奇书、《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此外,还应该阅读《诗品》、《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古代文论名著。

(2)基础理论

如果把原著比作土地,那么,理论知识则是耕作的工具。没有土地当然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同样,没有工具也很难有丰硕的成果。文本阅读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知识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丰富的理论知识有助于研究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更深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现象。中国历史上向来文史哲不分,因此,研究生的阅读便不能从文学到文学,而应该兼顾史学和哲学著作。当然,做为文学研究生,首先还是要阅读相关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包括文学基本原理、文艺学、美学、批评史等著作。其次,就是要阅读相关史学著作。文学本身就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文学与此时代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刘勰就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5]479只有对某一时代的社会实践过程有深刻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特征和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阅读历史著作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学的历史性观照,从而把文学置于动态的历史进程中,更清晰把握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给予全面客观的定位与评价。再次,就是要阅读有关哲学和思想史著作。古代文学作品是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的集中反映,不知道当时作家是如何想的,对其文学作品就不可能真正地把握。只有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一般说来,当前中国社会受三种文化体系的影响: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儒、释、道文化;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核心的欧洲历史文化;一是现代西方文化。因此,对这三种文化形态,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因此,我们要求研究生要阅读中国文化史、儒学史、道教史、佛教史、思想史、哲学史乃至于民俗史等著作,同时还要阅读一些外国的思想史和哲学史著作。通过这样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文献学知识

作为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掌握文献学知识及具备查阅文献的能力也是其基本素养之一。“文献学”是专门研究如何正确管理和利用文献的一门学科,涉及目录学、版本学、编纂学、校勘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征文考献”,向来是我国学术研究的优秀传统。历史上的学问大家,也向来以重视文献而著称。古代文学研究生掌握文献学知识对于他们正确有效地展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避免因文献材料错位造成推断偏离真实。如在《西游记》的研究中,有论者据作品中唐僧之母殷小姐“从容自尽”的文字来论证吴承恩落后的妇女观,其实是没有弄清《西游记》的版本源流而误解了吴承恩。因为殷小姐“从容自尽”的情节只有在清代证道本中才出现,明代所有的《西游记》版本均无此情节。其二,避免因文献材料误读导致推论的失误。如谈到《西游记》的学术史时,有学者认为清代《西游真诠》的评点文字是《西游记》研究“谈禅”说的倡导者,就是对有关评点文字的误读所致。其三,充分利用新发现的文献材料引发新的思索与研究,特别关注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如郭店竹简所发现的《老子》,给我们提供了《老子》的不同写本。湖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的编年记,涉及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可与《史记》中的记载对照。上世纪90年代被重新发现的流落到日本的《唐僧取经图册》,对于研究《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等。

2、阅读方法: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读书与笔记相结合

古代文学的史、著、论等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社会又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硕士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将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是颇为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国著名文学家杜宣就认为,天下之书可以分为四类:目治之书,浏览即可;心治之书,需要理解;口治之书,要熟读成诵;手治之书,要记笔记摘录下重点内容。这里即涉及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读书与笔记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浏览主要是翻阅著作的书名、目录、前言、后记,或者论文的标题、内容提要,了解著作、论文的主要思想。浏览的主要目的是扩大阅读量、博览群书,同时汰选出进一步泛读、精读的著作或论文。泛读除了解前述各项内容之外,还要求一页一页的阅读。阅读时可以一目十行,遇到不完全理解或精彩之处,将页码记下,继续通读。这样可以保证阅读速度,从整体上把握论著的观念与思路。浏览与泛读除上述作用外,还可筛选出有用信息、有价值的内容加以精读。精读就是在浏览、泛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著作、论文字斟句酌地品读。精读可分为四个层面:其一,认知,即读懂文本字面意。其二,理解。不仅读懂当下的章节,而且可以和前后章节,进而和前期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接通知识的链接。其三,质疑,即在字面理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提出质疑。哲学家波普就认为“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科学家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6]586。在阅读中时刻保持问题意识,是培养研究生独立创见的关键。其四,创新。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应该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的相关内容,把握学术前沿和动向,且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选题、做论文就水到渠成,论文也更扎实深刻。

读书与笔记相结合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在记读书笔记时,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其一,索引笔记,即在浏览、泛读过程中随手记下著作或论文的作者、书名、标题、刊物和出版社、出版年月、期数等,以及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论著的论题及主要观点。其二,摘要笔记,即将重要的观点、材料摘录下来。这些观点、材料一方面给予学生重要的启迪,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在写论文时非常有价值的引注材料。其三,札记笔记,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所读论著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也可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思索质疑。在读书时闪现的一些思想火花稍纵即逝,但又是灵感的重要体现,有些想法也许就成为学生选择论题的生发点。其四,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做论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掌握学科研究动态的基本要求。没有对文献比较全面的把握,就很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正是在完成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找出前人研究的空白与薄弱之处,进而对自己的选题和研究基础、研究突破口、创新之处形成较清晰的认识,而这些也正是论文的理论根据和价值所在。

二、锻炼过硬的论文写作能力

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最终要体现在论文的写作方面;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也要通过论文表达出来。因此,论文写作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就硕士研究生的现状来看,种种原因造成他们不知道如何写作论文,勉强拼凑成篇,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中期论文和一篇学位论文,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学到学术研究的方法,又学到论文的写作方法。这里,指导学生进行中期论文精品的写作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说来,研究生写出的第一篇论文初稿和正式的学术论文相比,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多次进行修改,以促使学生在一次次经历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挑战中,“增益其所不能”,达到自我完善。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痛苦的,因而常常产生畏难情绪,故而导师应该经常检查和督促。但是,一旦中期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学生便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论文写作能力。此后,再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就能在论文写作的实践中学会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

研究生论文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层面:

1、语言驾驭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载体。孔子就曾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7]1036苏轼亦云:“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8]420如今学生将不少时间用在了外语学习上,对汉语的运用反而难以让人满意。针对这一点,笔者在论文语言上要求研究生注意以下几个层次:其一,规范、准确、严谨,不能犯低级错误。这是学术论文语言的最低要求。也许是笔者过于挑剔,我看过的研究生论文,几乎都存在着一些语言上的低级错误,甚至那些在期刊网上已经刊登出来的一些学位论文亦是如此。这些低级错误包括: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运用不规范。其中最普遍的是,一句话里边竟然数次暗中更换主语。这些,都是在论文写作中不允许出现的错误。其二,语言能够正确地表达思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9]1是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研究生初写论文,往往由于语言的浅白、学术词语的匮乏而导致论文表述上科学性的缺失,有时绕来绕去,却总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准确地传达出来,甚至给人以不像学术论文之感。其三,具有适度的语言美感。这当然是论文语言的高层次要求。社会科学论文特别是文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不同,文学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美感的文学作品,当然应该追求语言美。当然,这里的语言美感不是强求一种风格,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实践,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或优美,或雄阔,或深沉,或典雅,或平实等等。同时,文学论文的语言之美是在不破坏其严谨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语言艺术性、生动性的适度追求,使论析语言与所表述对象相得益彰,而不是故弄玄虚地语词堆砌。

2、布局谋篇与逻辑思维能力

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者论辩色彩,因而特别应该注意布局谋篇的能力,而布局谋篇的能力又和论文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学位论文的整体架构就是一种逻辑架构。现实的情况是,不少研究生初次写作学术论文,由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混乱,常常造成布局谋篇的紊乱。这说明他们还并不知道如何一环紧扣一环地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论文的逻辑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论文的整体布局和连贯性符合逻辑。前言提出相关的问题和选题的意义;正文加以分析论证;正文分析的每一个层次又是密切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论文的主体;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二是从文本出发的推理和演绎符合逻辑。对文本的具体论析应深入到对其艺术规律的探讨、审美特点的概括、文化哲学的渊源等层面,且应注意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的不同影响。三是对观点的理论阐释符合逻辑。论证中所采用的理论观念应与研究对象的实质相符,不可生搬硬套学术概念,或进行随意的演绎。

3、理论分析概括能力

论文作者理论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论文的理论深度。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仅要对现象进行分析和概括,更需要通过分析和概括,将现象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即要能够透过文本,发现文学规律、概括文学思想,并能运用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等相关理论来论析文本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评析文学思潮与理论观念。论文的理论深度是阅读积累与语言驾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其学术语言的储备、培养语言感悟力表现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论文整体的理论深度与思辨色彩。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较高层次,肩负着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途径,还是前面所讨论的读书和论文的写作实践。这里单独抽出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加以论述,是因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培养创造性思维

研究生的创造性是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成果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它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会产生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产生创造性的成果。所以研究生创造性的培养,其基础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其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生而言,创造性思维更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思维品质。我国古代文学有着辉煌的历史,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也有诸多先哲时贤的经典论著。年轻学子若想有所建树,不仅要汲取前贤时哲的思想精华,还需独立思索勇于创新。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就应注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也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许多研究生有思想的惰性,不善于提出问题。导师要力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潜在、静态的发问能力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使研究生在阅读文献文本时,不仅能在大家司空见惯却未加充分重视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而且能运用新的理论对学界论争的热点重新进行审视,以求获得在某一问题上的突破。

(2)积极的求异性。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在谈到自己的治学态度时就强调了创新的重要:“事为前人所未发,或语焉不详,而确知其为真理者,推阐务求精审,人所熟知者,则从简约;力以盲从附和,拾人牙慧为戒。”[10]3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受自己的学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人们更多地是求同性思维,于是就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不少研究生在读书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认为前人说的似乎都是对的,常常就是求同性思维在起作用。实际上前人的学说并不是绝对完善的。特别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进步,所以对某些已有的结论就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性。当然,求异不是为求异而求异,而是要在阅读前人相关论著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以求能更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富有创见性的观点。

(3)灵活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中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有包括灵感、直觉、想象等在内的非逻辑思维。它们既存在相互的区别、对立,又存在相互的依存、补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研究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灵活地通过各种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史哲综合,在知识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有所发现与创新。

(二)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荀子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11]137这里说的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中国式的应试教育,造成不少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有理论而没有实践。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能当指路人和裁判员,让学生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前述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出于这种目的。除此之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尽早接触学术前沿领域,扩展其学术视野,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老师在讲授研究生课的过程中,亦可以将相关论题分解,让每一个研究生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并相互授课。授课之后,组织研究生进行讨论,将对相关问题的困惑、思考及建议一一提出,老师做最后的答疑和点评。在阅读过程中,鼓励研究生阅读原版书,并鼓励他们进行简单的注释和版本校勘,等等。

研究生是研究生导师学术事业的延续,学术研究正是在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中不断发展的。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生生不息的研究力量。要真正地培养出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指导他们形成扎实的专业学术知识积累,在具体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而且还有诸多方法与途径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以期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为学术研究与科教事业输送更多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周振甫.文心雕龙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朱熹.孟子集注: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夏基松.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7]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 苏轼著,水照选注.苏轼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9] 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 张世林.为学术的一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 荀况.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