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340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先说理想,再说现实,意为,理想之完人不可得,做人不忘底线就可授命矣。朱熹解说,“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浑然不见”,“粹然无杂”这种完美的理想人,显然是受了佛教的影响,成人与成佛很像,然尚有入世出世之别;王阳明比朱熹更进一步,致良知与去无名,名词不同而已,“心即理”更模糊了出世入世之界限。

在《红楼梦》——代表清朝时国人的思想观念——中,这种混杂思想表现得很突出,贾宝玉先成人,再出家;第二章《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了一套阴阳二气理论。

北平 发表评论于
儒家思想本言入世,入世需有证;佛道基督言出世,出世无可证。“心即理”,这个“心”若说是实心,则人各有心,我心之理,与你心之理不一定同;王说之“良知”即公心公理,然而良知,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不引入老天爷、上帝等世外概念,则难以解答。但阳明说有,如同大气功师之气,外人也无法说他没有,到底有没有?只有“心”知道。我们说求仙拜佛为迷信,而只说气功治病信则有不信则无,迷信与信则有不信则无之别似有似无。“心即理”亦然,看似入世,实近出世,模模糊糊介于中间。
北美先生 发表评论于
“心即理”模糊了出世入世之界限。更深解释一下会有很多人愿闻其详吧。:-)

谢谢你的分享。每次看到都读读。很好的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