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优录取”是自私贪婪的藏身处、绊脚石。藏身处用以掩盖自己的懦弱,绊脚石拿来阻止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
我常常自问,如果我自己一个人被扔在荒芜的大草原,或秘而不见天日的森林(当然,理性判断是死定了),我会有勇气活下去,选一个方向往前走吗?
想了又想,觉得如果不是被马上吓死,即使运用了理性(叫用了脑子),也是只有悲观的感觉,最后不是饿死,而是在恐惧中消亡。
其实人类在茫茫宇宙之中寻求生存,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过来的。对于一个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怎么办呢?给自己造个神话。
如果你生活在北美,给你举个例子。在城市待得久了,大家都向往“村野生活”,“回归自然”,为了“证明”自己的意志、毅力,你可以跑到大峡谷,下去,下到底,又重新爬上来。这是普通人极限了,一天来回,不是闹着玩的,过了四十的就别想了。可是如果你真的走了一圈,即使累得快虚脱了,过后的喜悦感一定涌出来。对你来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不是要给大家为难,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却是常见的现象,就是人为制造德行。
美国升学的“择优录取”的演变从历史来看是个进步的转变,战后才开始(参见:藤校整个浪费表情)。“择优录取”,“量才而用”之前,是白人的裙带关系,基本是白人占据了教育,进而政府、商界的主宰地位。最近老布什去逝,全世界一片追悼,多么伟大的一个政治家。其实老布什就是白人世族的得益者,在公平开放进步的幌子下,你不是圈子里的,压根儿进不去(参见:你恨平权法,还没恨到点子上),是个无形的等级种族界限,比中国的关系圈厉害多了,应当是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次序差不多。
再大点的,历史上,择优录取,任人唯才,任人唯贤是进步的社会制度,任人唯才,打破了封建世袭的血统制,第一让国家,进而社会,得到人才,增加了国家治理阶层的能力;第二给社会带来的活力,给下层老百姓带来的希望(现代社会学称之为social mobility),社会地位的改变通常带来经济地位的改变。这样统治阶层的政府和社会的整体老百姓都得到了共同的利益(无疑只有极少数人能挤上去)。
可是当一种新的规矩被社会接收后,只要几代,人们就会进化,一代适应这一新规矩的人就会出现,他们成了新环境下的得益者,成为新制度的捍卫者,会把这一制度进一步发展,在发挥其潜在优势给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把进入这一圈子的门槛生得越来越高,以便自己的阶层垄断这一地位。历史上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帮会、行会,牌照、行业执照(美国最有代表的,律师、医生,最荒谬的,是理发师(美容师),很多州有严格的规矩。鸦片止疼药(opioid )难道不都得执照才能开吗?),整个过程的代价巨大,一个人一旦付出如此的代价,你会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也难怪这些人非常愿意给维护自己利益的政客捐款,他们的投票意向通常也可以猜到(共和党,总统提名人是圣人还是混蛋都无关紧要)。
在美国这种做法是常套,我再给你举几个例子。美国高等法院是世界最重要的法院,能给大法官当学徒(clerk),是极其难得的荣誉和机会,当了大法官的学徒,前途无量。大法官到哪儿条人呢?哈佛耶鲁。他们说,人太多了,忙不过来,哈佛耶鲁基本把人筛选了一遍,基本都是合格的,何必费事?这个似乎无关紧要的行为基本把要在法律界有极大野心的人的晋升的途径限制死了:非哈佛耶鲁不可。看到大法官都是哈佛耶鲁毕业的,你也大概有个概念。
商业高管。大家第一首选是哈佛商学院。如果我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要招人,想都不用想,哈佛商学院的就实行,省事,招了完了,再差,能差到哪儿去?
近十年来不少大学都意识到哈佛商学院的垄断,纷纷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对此学校很卖力,首先跟企业拉关系,推销自己的实力和生源,其次建立一个庞大的校友会,拉拢已经事业有所作为的毕业生给在读学生接触世界,找实习机会,让毕业生利用关系找工作。这一来,大家都形成了自己的势力网,可是除了几所一流大学,其它哪有戏呢?
升学是第一个门槛,升学,就是为了进入一个被精挑细选,障碍重重的利益圈。“择优录取”不是择优,而是设立的门槛。我给你举个例子。
美国中学大学预科课程(AP)数学权威的课本是《升腾》(Calculus: Early Transcendentals, James Stewart),内容之多,覆盖量之浅,令人赞叹。
看看第16章:
这些内容,我是大学二年级才学的。也许我笨,比不过现在的尖子,但我学了,是记下来了,现在虽然难免有点痴呆,过了六十多年还记得。在美国,一千个尖子学生学了这,考完试,只有一个还会还记得住(那些奥数、奥物的)。可以说,设立此类教学内容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把大部分学生排挤在外。
这些课程,华裔子弟最拿手,也难怪他们理直气壮拿着高分吓唬别人;白人嘛,反正家里有钱,补习补习也过去了【注1】。其实,智商高,考试好,成才、有所作为的机会大,但其相关系数是不高的。
如果你有能力,被“择优录取”,指责那是“掩盖自己的懦弱藏身处”,“阻止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绊脚石”是否极端?问题是如上所述,这里体现的“优”跟最终对社会的贡献的相关性不大,因此它反而夺走了其他有能力,但考试不及的人的机会,择优并非不公平其实是不公平。对此抨击最甚的是个人自由主义精神最大的宣传者海耶克(Hayek)。海耶克反对择优录取的理由很简单,谁来定什么是“优”?制定这一标准的人和团体其实定的就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标准,是个主观的决定。另外一点,对社会有利、贡献大往往不仅仅在于能力,也在于人品、道德观,这单一的“优”根本不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不足以衡量一个人的对社会的总的价值。这一点和纯粹的儒家精神是一致的,传统儒家是反对科举的。
“择优录取”是个神话;神话成了规矩,也就成了谎言。
【注】
【1】显然这不是针对华裔的。美国的“择优录取”不是华人设的,整套教育制度完全是白人多数选择的结果,“精英政治”(meritocracy)里的精英也压倒性的都是白人,华裔只是比例与总人口比例差了不少,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