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陈寅恪大师早年曾总结国人是“上诈下愚”,网上一搜这四个字,竟然找到下面这篇文章。感到说得很有道理,随录于此,以飨读者。这篇文章的作者叫 蚁经。
*******************************************************************
*******************************************************************
中国历史:从“上智下愚”到“上诈下愚”!
我们的社会有哪几类人?大体来说有三类:聪明人、愚蠢人、中人。当然这种划分方法不是我的创造,这是孔子几千年前创造的理论。
孔夫子曾有一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当然是指聪明人,相对的“下愚”则是指愚蠢的人。这句话历来根据情况,解释与评价大不相同。精英领导的社会里,这被视为统治理论基础。搞斗争年代,这被理解为剥削阶级为自己辩护的说辞。
孔子首先划分出这两类人后,给出了对这两类人的看法,也就是“不移”。这个“不移”大概也就两个意思:一是说聪明人与愚蠢人的本质不会改变,聪明人永远充满,愚蠢人永远愚蠢,而且他们的各自观点永远不会变化。二是说这两者地位不会改变,统治者(上)永远是聪明人,被统治者(下)永远是愚蠢人,既上下地位永远改不了。
而《论语 雍也》 中还划分出了一类“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孔子看来世界上还有一类“中人”存在,并认为“中人”又分两种情况: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别费劲跟他讲大道理了。
那孔夫子说这些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最聪明的人总是正确的,自然他的观点不必产生变化;然后,愚笨的人总是错误的而且不爱思考,所以他的观点也永远不会产生变化。而产生的结果也就简单了,聪明人永远做对的事永远统治愚蠢人。而那些既不聪明又不愚蠢的“中人”,他们的观点会随着见识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由于天赋不同“中人”以上可以跟他讲讲道理,“中人”以下就别浪费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