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医生和家属的交流,我想到了正在打算读医学院的女儿。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读医学院不是件简单的事,需要金钱,时间,知识能力,爱心,耐力,交流能力,运气等才行。女儿本科爬藤不成功,全奖去了州大。大学把类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她很满意,毕竟周围都是跟自己差不多的,有共同语言。暑期实习去了竞争激烈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据说是四百多个候选人中选出几个。她非常开心,也验证了我们一直跟她说的,个人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每年,她的州大也有不少顶端学生去顶级医学院的。
美国的医学院竞争激烈,只有顶端的学生才能被考虑。老大也想试试,但还是认为自己不够好而放弃了。现在中国怎样不大清楚。在80年代,没人想学医,因为需要读五年,一般本科是四年,而且工资差别不大,还需要值夜班,太不划算了。可见当年从招生的过程来看就输给了国外。垃圾进,垃圾出,这是众所周知的。
每天有探病人的时间。ICU是个封闭的区域。医生担心来访者会被感染,因此基本不能进去安抚病人,只能靠闭路电视和电话来解决。里面的病人看不到外面的家属,靠电话来跟他们交流。进入ICU的大部分被打了镇静剂或者昏迷不醒,很多时间根本没法交流。
刚进去的时候,老人还比较清醒,闹着要出去。查看了一下,该病症状是比较容易烦躁不堪。医生为了实施医疗方案,必须要病人冷静下来去配合。打镇静剂和吗啡都是经常用的。由于国家管制,这些都需要家属签名才行。不过医生没有跟我们说是打吗啡,说是对心脏有帮助的。后来是另一个医生说出来的。在每天给的账单上也能查到,所有的用药检测都有记录和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