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故事的背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昨晚在微信里看到朋友转的一篇文章,大意是拿到藤校全奖的华裔女生要休学一年,享受生活与思考云云。我愤愤,甚至是有点悲愤地,把文章转给了正水深火热孜孜辅导功课的娃他爸。

说实话,我极其理解和支持(虽然人家的孩子跟我没半毛钱关系)这女生的想法,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尽在掌握中的日子,对有能力又有思想的人来说,实在太闷,太无趣了。

令我愤愤的是这作者和女生的家长,字里行间,言内话外,都是满而欲溢的矫情啊!这么优秀的孩子/天才,你们除了相信她,由她去,还有什么可聒噪的。

而我,能拥有这文章中推崇的,一类非主流非常态的亚裔父母的开明觉悟,其实要感谢我的并不是天才的女儿们。

  首先我很早就听过一位天才的名言,说天才其实都是自我教育的,换言之,跟家长管跟学校教没什么关系,并且有时还得挣脱出这些闲人/凡人的桎梏,才能自我成就。天才的世界,不是我能去揣测和妄想的,但我的大女儿,从小伶牙俐齿,,喜欢问破砂锅底,时时捧着书本到处走的可爱模样,让我至少相信了一点,有些特质和性情,实在是天生的,我除了带她来这个世界上,喂饱穿暖她,并没有做什么别的。

而我的小女儿,简直是另一个极端,从小就惜言如金,现在又惜字如金,虽然心灵手巧,善解人意,无奈在学校沉默寡言,分数太过低调。当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们从亚洲初来乍到,还不大熟悉米国的(潜)游戏规则。一晃两年,小学3.4 年级,在学校老师报喜不报忧,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中过去。直到5年级开始才大梦醒来。

明明是极好的很多亚洲小孩来的学区,却掉在了最差的班级。开放日听过一节数学课,简单幼稚到令人发指头昏眼花耳鸣结舌无语,各种深浅黑褐的小脸哈欠连天,俯仰嬉笑,我的女儿竟然也在其中,而她的其他亚洲小孩朋友,正在隔壁教室挑战高难题。

我这才意识到了事态之严重。回来跟娃爸一合计,找老师要求给她多一点挑战,说她课外补习的成绩如何如何好,请再考次试,换个班吧,我们家长会全力配合督促,不料老师这时却委婉而坚定地说她也很抱歉啊,实在是娃上次考试分数不够。

幻灭,太虚伪了,什么孩子的天堂,什么不看分数,真不如我们亚洲的学校老师和家长来得直率坦白。

幻灭之后,明白了赤裸裸的现实,原来这里的学校只负责贴标签,比如“中等以下”,然后就泰然地任这些破罐子破摔了。不甘心的父母,还相信“”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亚洲智慧的父母,可以给你些网上的资源链接,你想拯救你孩子,那是你们的事了,哦,对了,进中学时,还要看成绩来分班的,这又是机会,Goodluck!

当我看着我可怜的孩子无忧无虑,跟着那一群同学无知无觉的哈欠,却在无可奈何中与“中等以上”的孩子渐行渐远的时候,我无比心酸。无比焦急。

我们得帮帮她。因为我们相信,她虽然不是天才,可也不笨不呆,最重要的是,她不可以不努力。因为没有人可以不努力,哪怕是天才。

于是从来不想当推妈推爸的两个人,貌似不能免俗地掉进了亚洲父母的常态做法。

做不完功课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游戏,要多读书,多做题目,甚至多练小提琴,但我们的出发点和我们的目标是多么谦卑啊。成绩到中等以上,不要被贴标签分类,原来争取一种普通的自由和机会,也是如此艰辛,如此不可想当然,又如此无法与人言说。

忽然想起很多故事的另一面,李安出名前有六年没工作,在家里吃闲饭,差点要改行去做程序员;斯皮尔伯格小时候成绩差到进不了跟电影有关的任何大学,有几个月时间天天混进好莱坞片场去假装导演或演员找工作机会。这些当然是功成名就之后的戏说当年,是锦上添花的趣事。但现在,我分明看到了那些分秒年月里的难熬,因为每一天醒来,他们都需要挑战自己和自己关爱的人的脆弱和疑惑。

坚持不放弃自己,这本身就是精彩的故事吧。至于结局,就像lord of ring 第三部末尾,四个哈比人在酒吧里,众人载歌载舞,喧闹欢腾。浑然不知。

而他们所经历过的一切的惊心动魄,一切的惊天动地,也只能在彼此举杯的相视一笑里。

也许那休学的女生最终想看到的不过就是这故事的另一面,我要感谢的我的小女儿,给我这样如炬的目光;也要感谢我的大女儿,让我在她的学校开放日,可以放心地不去记什么作业链接,尽情咋舌课程多么艰深,然后走神想,现在,这一刻就是老天的恩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