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所谓的镇馆之宝,就好像到卢浮宫,一定要去见蒙娜丽萨,在梵蒂冈,游览的终点站必是创世纪,而荷兰皇家博物馆的夜巡前也永远是人潮涌动。这几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会让我欣赏,领会其艺术之魅力。可在我几年前第一次走进大英博物馆时,看到入口处不远的一个玻璃箱前人头躜动,相机的咔嚓声此起披伏,丝毫不亚于蒙娜丽萨栏杆的热闹。先生告诉我,那是这儿的镇馆之宝,我不禁也挤上人群,踮起脚,看到的却是一块灰黑残破的石块,石头上密密麻麻刻着让人费解的字,凭模糊的印象我觉得最上面的应该是埃及象形文字。我当时很不解,这一块黑乎乎的破石头有什么好看的?!
拿出手里的导览图,这儿也是必游之处 - Rosetta Stone, 罗塞塔石碑。由于人太多,我也无心浏览旁边的注解,只知道这是在埃及挖出来的一块具有历史意思的石头,怎样的历史意义呢?不是当年的我所感兴趣的。我就像卢浮宫里的众多游人一样,拍照证实,到此一游。第二次去,还把石头的背面也拍了下来,前面依然是游人一片,我懒得去挤了。
历史是我上中学时最讨厌的一门课,也是学的最差的一门,我永远都记不住那些年代和他们所属的事件,更不要说其意义了,与我何干?后来分科,终于卸下了这块沉重的蹩脚石,觉得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后来的生活里,凡是和历史有关的,都被我拒之门外。
可如今,当自己也慢慢活成了一部历史的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渐渐产生了兴趣。最近居然翻出当年好友送给女儿的一部厚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津津有味地翻看。书的开头就提到了这块罗塞塔石碑。
人类的文明不仅始于物质,财富,科学和艺术的创造,更是始于文字的记载,使后人对古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活动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正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它大约形成于公元前3500年,最初都是一些临摹物体形象的符号或图形,主要被神庙里的祭司,僧侣使用,把它们刻在神庙的墙壁上,记录法老的历史事件,向神明宣告。古埃及衰落后,神庙也被后来的统治者罗马皇帝逐一关闭,僧侣祭司被驱赶迫害。到公元后4世纪时,象形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变成了死文字。即使后来许多欧洲的探险家,旅行家,或是掠夺家挖掘了无以数计的古埃及文物,并将他们带回了欧洲,但因为无法解读上面的文字,也只能当成装饰品。
当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在罗塞塔城挖战壕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面刻了三种文字,最上面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间的是古埃及世俗体象形文字(这是当年埃及的僧侣们发展演变出的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象形文字,主要书写在纸草上,便于流传),最下面的是希腊文。这块石碑被后人称为‘罗塞塔石碑’。它的发现引起了巨大轰动,各国的学者学家们纷纷试图破译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根据最下面的希腊文,人们很快读懂了石碑上的内容,讲述的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法老在登基后,取消了古埃及孟菲斯僧侣们所欠的税款,并对神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僧侣们为表示感激之情,写就了一封歌功颂德的感谢信,并用3种文字刻在了这块黑色玄武石上。
人们通过希腊文读出的内容,找到了破解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一位法国年轻的语言天才儿童商博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完全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使这一失意了1000多年的文字重新死灰复燃,而罗塞塔石碑正是打开古埃及历史和文明的一把钥匙!为后来人解读了更多更丰富古埃及的文化遗产。
这两张是大英博物馆的官网上的图片,旁边呈现了解读象形文字的过程
最开始通过解读第5行一个带框的人名的象形文字,是拿到这把打开古埃及象形文字钥匙的关键。而这个框里就是托勒密法老的名字:Ptolemy。那头卧着的狮子居然是个L。
看着这些如天书一般的文字,一定会让人失去兴趣,可当人们一点一点破译它的时候,其中的乐趣,我想,不亚于打游戏中的过关斩将。而带给人类的却是古埃及厚重的文明。
这实在是一篇枯燥乏味的博文,至少这么多年我从没想起写下任何文字去介绍这块石头。可当我从Podcast天书广播的主持人张湛博士那儿听到:这些所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遗产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在物质永无止境的广袤天空下,我更愿溺游在人类共同财富的海洋里,那儿有无数灿烂的宝藏值得去寻觅。
如果你到大英博物馆,在罗塞塔石碑前,不仅可以骄傲地拍下一张‘到此一游’,而其后深远的历史意义也会流进你的脑海里,那种杨上嘴角的微笑是多么神秘而美丽……
谢谢您的浏览!